2015会议回望
【媒体报道】马克思主义为人类未来指明方向
作者: 发布时间:2018-02-05中国社会科学网讯(记者 霍文琦)10月11日,首届世界马克思主义大会在北京大学落幕。为期两天,八个分论坛,三场高端对话,一个共识,中国汇聚了世界马克思主义的最强音。
“马克思主义在中国获得了不仅是理论层面更是实践层面的成功。”
“中国理论使马克思主义焕发生机……”
“马克思主义指明了人类文明发展的方向。”
这些成为大会的高频语句,围绕“马克思主义与人类发展”的主题,来自世界五大洲的400余位学者,直面当今人类社会面临的复杂问题,研究和分享中国经验,为促进马克思主义在世界范围内的交流、传播与发展,推动世界文明的进步和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建设,激烈讨论,碰撞出思想的火花。
中国道路是马克思主义的巨大成功
本次会议,共八个分论坛,分别是马克思主义起源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文本研究及编译,中国道路和中国话语体系,习近平治国理政思想与中国马克思主义的发展,马克思主义与世界文明的未来走向,马克思主义与科学化、经济全球化、人类命运共同体等。在实际讨论中,每个会场都绕不开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成功。
与会者认为,马克思主义是人类文明发展的产物,它揭示了社会历史发展的一般趋势,指明了人类文明发展的方向,是影响当今世界最重要的思想之一。而在中国,马克思主义具有鲜明的实践品格和时代精神,获得了不仅是理论层面更是实践层面的成功;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是对马克思主义的创造性发展,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继续贯穿于每一项改革之中,并不断创新发展。
中国共产党人极大地发展了马克思主义,但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本源意义上的马克思主义,也没放弃。从邓小平最初提出“走自己的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开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就是一个深具革命性的理论。中共中央党校马克思主义理论部教授周为民表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富有特征的理论内容鲜明地表现出对苏联模式的突破,它与马克思的观点和学说具有高度的逻辑一致性。
中国理论推动世界文明发展
“中国道路深刻改变了当代中国面貌,中国理论使马克思主义焕发生机,中国经验对世界的影响日益凸显。”这是许多学者的共同认识。
俄罗斯科学院哲学研究所研究员舍甫琴科的观点在国外学者中颇具代表性。她认为,马克思主义为人类改造世界提供了重要的方法和指南,为人类未来实践展示了光明的方向,而汲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中国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成果,更有利于推动世界文明发展。
“不管西方学者和政要承不承认,中国现代化所取得的辉煌成就是与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分不开的。”中国人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秦宣表示,西方学者认为,中国只存在意识形态的马克思主义,这显然是不对的。中国马克思主义以意识形态、学术形态和方法形态三种形态出现,且三者是统一的,而在西方只存在学术形态。“作为整体的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具有实践特色、理论特色、民族特色和时代特色四大特点。”
在南京政治学院哲学系教授何怀远看来,过去“国强必霸”的逻辑在世界盛行,而现在中国崛起倡导“合作、和平、共赢”理念,这就要求建立新型大国关系,国与国之间打破零和博弈,实现在合作中求共赢,中国的这种诉求,与马克思主义理念是一致的。
“人类如何实现共同利益,走出世界和平的发展道路,中国负有特殊的责任,全世界都应该高度重视中国道路,中国经验,倾听中国声音,研究中国共产党的当代理念。当代中国共产党的世界哲学代表了人类未来。中国马克思主义者在发展马克思主义当中应该负有非常独特的责任,因为中国道路为世界作出了新的典范,给世界展现了一种新的希望。”何怀远表示。
达成共识引领人类走出困境
面对困扰当今国际社会的各种复杂问题,与会学者一致通过,达成《首届世界马克思主义大会学者共识》。《共识》指出,马克思主义是引领人类走出困境、走向光明未来的指路明灯。
长久以来,马克思主义的传播不仅对于中国有重要意义,也为世界很多国家带来希望。塞内加尔国家级哲学教授提艾诺迪奥普称,马克思主义对于“黑非洲”意义重大。二战后,马克思主义传入非洲,无异于春风扑面,给有着长达300多年殖民历史的土地带来了理想和希望。
如今,世界风云变化中,帝国主义、强权政治,让世界面临重重危机。资本主义世界也在重新反思人类的未来出路。埃及经济学家萨米尔·阿明分析了当前世界面临的危机,他认为马克思主义指明了道路。
加拿大西蒙弗雷泽大学教授迈克尔·莱博维茨认为,当今面临“全球共同体悲剧”,它的发生是因为对冷漠自私的逐利者尽其所能地从“共同体”中获利,以及如何管理共同体不能达成一致,避免此悲剧的主要根源在于资本主义制度。要结束这种悲剧,必须结束马克思主义指出的资本主义的“异化”状态,必须转变人类和自然作为增长方式的关系、取代人类的“异化状态”以及将“工人有自我发展的需要”作为目标。这种马克思主义的视角有助于环境和人类活动或人类自我的改变。
顾海良在宣读《共识》时倡议,“面对各种误解、非议和挑战,马克思主义研究者需要直面人类发展的尖锐问题,高扬马克思主义固有的批判精神与变革意识,把马克思主义同各国具体实际和时代精神相结合,在对现实问题做出创造性回应中实现重大理论突破。在实践基础上推进理论创新,将马克思主义推向新境界,这是二十一世纪马克思主义研究者和践行者的神圣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