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会议回望

【媒体报道】中国,发出马克思主义最强音

作者:     发布时间:2015-10-26

钱江晚报

 

中国的发展不仅聚焦着世界的目光,更吸引着思想的碰撞。

罗德里克·麦克法夸尔,美国哈佛大学历史及政治学讲座教授,中国研究专家,他熟悉中文,还给自己取了个中文雅名马若德。

会后,他在接受钱报记者专访时说,中国历史上经历了法家思想、儒家思想等的深刻影响后,找到了马克思主义。习近平提出了深受人民欢迎的“中国梦”,今天中国的发展有目共睹,但同时也要对绿色发展有更多关注。

麦克法夸尔说,这次大会可以提供一些新的想法,否则很有可能马克思主义只能限制在少数几个国家而不能够联合各个国家的大众。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取得的成功,也许会对其他的发展中国家产生吸引力。

俄罗斯科学院哲学研究所研究员布罗夫,同样也会说流畅的中文。布罗夫告诉记者,前苏联解体后,马克思主义在俄罗斯不再是官方意识形态,但马克思主义研究并没有终结,仍有较多学术力量。

俄罗斯科学院哲学研究所研究员舍甫琴科的观点在国外学者中颇具代表性。她认为,马克思主义为我们改造世界提供了重要的方法和指南,为人类未来实践展示了光明的方向,而汲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中国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成果,更有利于推动世界文明发展。

中国社会科学院马克思主义研究院教授程恩富认为:全球化有正负两面性。马克思主义不光要中国化,更要国际化。各个国家需要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本国实践相结合。

北大中国道路与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协同创新中心主任顾海良说,国外马克思主义理论多为学院派,在“坐而论道”中也形成了一些有价值的理论见解。我们与之明显不同的是,在实践中不断提升中国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品质,我们用“化中国”来解决中国问题,“中国化”又为下一个“化中国”提供新台阶。

达成共识,直面人类发展的尖锐问题

1995年首届法国国际马克思主义大会召开时,中国学者因种种原因无一参加。从第二届起,中国声音开始出现,第五届、第六届还安排了“中国日”专场。令顾海良记忆犹新的是,2005年,国际马克思主义大会主席雅克·比岱曾对他说:“中国不只该参加马克思主义大会,更应该自己来办。”

今天,是到了中国主办大会的时候了。十年过去,中国马克思主义者底气十足地向世界发出邀约。

“中国学界应该主动搭建平台,向国际学界阐释中国的发展和中国马克思主义研究成果,从而扩大中国思想文化的国际影响力。”北大马克思主义学院党委书记孙蚌珠疾呼。

在此背景下,由中国主办世界马克思主义大会的想法应运而生。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