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会议回望
【观察与综述】第三次社会主义运动勃兴与马克思主义第三次飞跃
作者: 发布时间:2016-02-22首届“世界马克思主义大会”观察与综述
陈宇
“如果我们选择了最能为人类福利而劳动的职业,那么,重担就不能把我们压倒,因为这是为大家而献身;那时我们所感到的就不是可怜的、有限的、自私的乐趣,我们的幸福将属于千百万人,我们的事业将默默地,但是永恒发挥作用地存在下去,而面对我们的骨灰,高尚的人们将洒下热泪。”
十月,丰收的季节。世界马克思主义大会在富有马克思主义传统的北京大学升起帅旗,这是首届大会,也标志着新世纪新文化运动的新开始。来自世界各国的马克思主义学者云集北大未名湖畔,为马克思主义再次正名、命名。他们不只带来了丰硕的学术思想,敏锐的前沿问题,深刻的理论思考,更把世界范围内马克思主义研究力量汇聚于此,蓄势待发,观点纷呈,正气盎然。本文分10个专题概述其要点,分别是:
(一)马克思主义与中华文化
(二)马克思主义运动方兴未艾
(三)马克思主义真谛是让劳动者过上好日子的理论
(四)国外学者由衷为中国共产党、中国道路鼓掌
(五)中国道路与寻找两种经济的平衡点
(六)“中国梦”是21世纪的中国马克思主义
(七)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应能及时有效回答重大问题
(八)不断推动马克思主义的传播与发展
(九)第三次社会主义运动浪潮或将爆发
(十)问题·忠告·提示
本文观点及论说,综合自大会论文及其即席发言。其中行文间自然贯穿本文作者的取舍和立场,有的概述可能概括不准确、不全面,并有可能存在错漏,还敬请大家补充和指正。
一、马克思主义与中华文化
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有很多相通之处,很容易被中国人所理解和接受。如近百年前马克思主义的传播,促成了中国共产党的诞生,中国历史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产生了两次历史性飞跃。第一次发生在革命时期,成果是毛泽东思想,对应的实践是革命成功,中国人民站立起来;第二次的起点是改革开放,产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对应的实践是解决温饱、奔向小康,发展方式逐渐科学、社会逐渐走向和谐。
五四运动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能够得到广泛传播,是由多种因素共同促成的。包括中国自身解决民族救亡和国家重建的繁重任务急需理论武器的现实需要,中国儒家的大同社会理想与马克思主义的契合所提供的文化基础,新文化运动和五四运动在国内所创造的有利氛围,以及苏俄十月革命对中国人民所展现的吸引力和所开辟的北方传播新通道。
毛泽东思想已经礼升为中华文化、东方文化。毛泽东思想中,从实事求是到三个世界划分的理论,都具有中国马克思主义的品质和品格。
中华文化是我们民族的精神基因和独特标识。五千年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是发展21世纪中国马克思主义的丰厚滋养,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特别具有方法论意义。实现马克思主义与中华文化的结合、融合、磨合、整合,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才能成为现实。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不仅需要民族性的形式,也需要民族性的内容,需要内在的文化基因和文化链接。博大精深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的精神基因和精神命脉,必须强调实现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实质,是使马克思主义与中国面临的实际问题相结合,并用中国式的问题及其科学解答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必然包含着同中华传统文化相结合的内涵,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绝不是使马克思主义去迎合中国传统文化。
发展21世纪中国的马克思主义,必须汲取中华文化,注重文化维度。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化中国”和“中国化”的结合。两者相辅相成,互相提升,结为一体,构成了中国马克思主义的历史过程,形成了中国马克思主义的实践特色、理论特色、民族特色和时代特色,并具有与时俱进的品质。要有理论自信、理论自觉,把具有时代风采的理论结晶亮出来,把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提升展现出来,使当代马克思主义更加体现中国化、世界化、时代化、大众化。用“化中国”来解决中国问题,“中国化”又为下一个“化中国”提供新的台阶。
世界充满复杂性,而中国的复杂性超出了所有人的想象。制度保障、地区差异、贫富分化,国家治理的难度巨大,如何找到解决的方法?经济发展瓶颈格局的打破,实现新的均衡态,怎样创造先例?不同所有制下如何激发人的积极性,效率和公平在摇摆,如何保持平衡?世界对中国的疑问,怎样给予解答,才能避免误会?用中国的智慧解决中国的难题,如何整合中国的价值观?诸多问题的解决,方法又在哪里呢?而且不论是何种问题和困难,无论用何种方法破解,都有一个大前提,那就是都得必须在现行制度的文化大背景下解决,已有框架能够“松绑”吗,哪些地方可以突破呢?已由经验教训说明,这些难题的解决,仅仅到国学里找不行,仅仅到西方去找也不行,仅仅到马克思那里去找,好像也不全面。各种方法,只有有机的融合才行,国学、西学、马克思主义必需要兼容并蓄地吸收其营养,再有新的理论大创造才行。
二、马克思主义运动方兴未艾
马克思是世界上伟大的思想家,马克思主义是高耸入云的思想理论丰碑,是世界文明史和人类发展史上的重大思想成果,不仅是思想理论武器,还是人类幸福、自身完美的生活追求。作为实现全世界劳动阶级和人类解放的科学,在其诞生以来的一百多年中,始终保持着蓬勃生机和旺盛的生命力。
苏东巨变,曾使世界社会主义运动处于低潮,许多人开始怀疑马克思主义,“两个必然论”遭遇空前质疑。许多人不再把马克思主义看作是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武器,而仅仅是将其视为意识形态、文化现象。前苏联解体后彻底放弃了马克思主义,在一些仍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的国度,马克思主义的传统主导地位也遭到了挑战,一些人对待马克思主义的态度,如同中国老百姓对待鬼神的态度,敬而远之。这种若即若离的态度,不能不说是以往共产主义运动的悲哀,有人在黯然伤神,有人在反思,有人在奋发图强。
当然,历史发展进程不可能是直线,有时也是曲折的。在荆棘丛生的道路上,社会发展常常使用非线性的辩证法,有时向前演进,有时也可以向后退步,由此我们看到了不同生产关系产生的不同结果。
社会主义虽然会陷入低潮,但总被社会需求不断唤起,因此,也就始终有研究和遵循的价值。
尤其是中国的历史和现实说明,没有马克思主义,没有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和发展,就没有现代中国。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沿海地区的率先示范,随之在全国展开的经济建设,都是马克思主义在实践中的新尝试。蓬勃发展的经济建设大潮,聚合成物流、人流、金流、信息流、艺术流,各个层面上的互动,最终汇成中国大潮。中国向全世界宣告,社会主义在这里仍然是根深叶茂。马克思主义在这里的本位不变,价值观不变,社会主体没有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这片热土上是活着的马克思主义,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以往中国历代战争都是农民战争,夺取政权后的国家治理都是农民的封建治理,而共产党中国现今的治理是科学化的治理,现代化的治理。
马克思主义已经根植于中国,是精神信仰,更是社会实践,也是理论常青树。中国相对稳定的发展态势,物质经济正向精神经济变化。中国社会主义国家的表率作用,使不少国家更加重视实践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已经从低潮中苏醒过来,正走向高潮。一个共识逐渐形成:马克思主义并未终结,而是仍在发展。西方的发展模式不是现代化的“唯一”模式,而是“一种”模式。
冷战结束后的20多年间,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大国打着民主自由和人权高于主权的旗号,在世界各地肆意发动战争,今天欧洲和亚洲的紧张局势与美国的挑拨密不可分,西方金融、经济和财政危机的爆发,再次暴露出资本主义具有一系列无法克服的弊病,这些都说明西方资本主义政治制度并没有终结人类历史。世界经济的普遍萧条,为人们重新思考马克思主义提供了重要的历史契机,期待着马克思主义释放出更多新的热度和光彩。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富有特征的理论内容,鲜明地表现出对苏联模式的突破,但不是对马克思主义的否定,正相反,它与马克思主义的观点和学说具有高度的逻辑一致性,充分贯彻了马克思理论逻辑所得出的结论。中国模式的出现,是对“历史终结论”的有力否定,当然,中国模式更在不断向前发展和完善。
马克思主义在一个多世纪里实现了广泛传播,唤起了普遍觉醒,在一定意义上折射出当代人类的命运。如今,人类社会依然矛盾重重,国际经济政治秩序中依然存在结构性和制度性的不合理。与会者认为,作为一种反抗资本压迫、追求人类解放的思想体系,马克思主义对今天重建人类文明秩序依然能够提供思想指南。
在《资本论》中,马克思给出了许多与危机相联系的“形态”问题的提示,将“形态”纳入考虑范围可以更好地引导眼下大部分关于经济危机是如何植根于资本主义问题的争论。
马克思主义对于“黑非洲”意义重大。二战后,随着非洲民族解放运动的蓬勃发展,非洲各国呼唤能够振兴民族、唤醒意识的优秀思想。马克思主义在这种背景下深入非洲大地,包括塞内加尔在内的一些国家开始积极进行马克思主义本土化实践。
中国社会主义的发展是在理论和实践上的伟大超越。在中国,马克思主义的理论被实践证明是正确的,马克思主义是常青之树。
马克思主义提供的不是现成的方案,而是方法论。马克思主义在立场、价值观和方法论上既符合历史发展规律,又符合人性规律。这是马克思主义在资本主义国家和社会主义国家,特别是在社会主义国家有着强大生命力和持久影响力的深层原因。
马克思主义把人类共同命运紧紧连在一起,马克思主义“把现实推向更加理想的未来”。马克思主义具有鲜活的生命力和永久的持续力。世界大同是人类发展的总趋势,资本主义不管如何改头换面,总避免不了灭亡的趋势。在资本主义退出历史舞台后,马克思主义才完成历史使命。
要重新认识世界文明,可见不是单线行进,而是多向发展。是社会主义,是资本主义,还是其他道路,究竟是谁在代表当前的大道,应是不必自我陶醉,孤芳自赏,而应是相互吸收,前进并行中还有合作。
经济的发展是系统性的事物,不是独立的。这个系统是互相联系的,分层次的,要用辩证法的视角去理解经济运动,不管它是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经济基础、生产关系都不存于真空中,都不存在单方面的妄想一成不变,而是受全球科技、社会变动的相互关系,在不断地发展变化。市场体系有开始,必有终结。“万能的市场”是受历史局限的东西,最后也终究会消亡。今天,我们就应看到市场内部的后市场现象,看到市场在社会层面上更加人性化,原来“吃人”的一面变得有些温存了。向“人”的转变,即是向马克思主义的核心理念靠拢,迈进了一大步。
要恢复马克思主义的活力,就必须重塑马克思主义的现实批判力,这就首先要求我们正视和回答当代社会面临的时代性问题,立足理论创新,在先进性上下功夫,着力赋予马克思主义现代化最新成果以世界意义和普遍性的品格。
与会学者一致认为,今日中国道路的核心在于正确处理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关系。尽管实现共产主义还要更长时间,但从中国的经验和世界的局势看,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前景是乐观的。一个没有剥削、和平、和谐的美好世界一定能够到来。
大会结束时,很多学者表示,通过大会的听讲和思考,对马克思主义和社会主义的明天更加充满信心。
三、马克思主义真谛是让劳动者过上好日子的理论
劳动创造了人,人改造社会,社会也改造人。为此,马克思认为,人是创造社会关系的主体,他找到了劳动人民这把金钥匙。
每个人都处在人类的网络之中,人是社会关系的总和。理论、宗教、经济、战争都基于人类活动。人是天地间万物之灵,即使是被尊奉为至高至上的宗教,也是人创造了宗教,而不是宗教创造了人。马克思的伟大之处,就在于在《资本论》中把哲学与人类学相结合、相统一。
人是社会存在,情愿或不自我情愿地承担着一定的社会义务。现存社会与未来社会,是人存在方式的变革,其变革具有多样性、多极性。马克思未来社会,是人的解放,自由人,实现人的创造性,经济活动不以利润为动力,平等交往,人实现了政治和经济的统一。
马克思最关切的问题,是人的自由问题;民意何在,成为马克思主义的精髓。毛泽东悟透了这一精髓,提出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核心理念,发动群众,依靠群众,办好了中国革命的大事。我们应向毛泽东学习,学习毛泽东学习马克思主义的方法和思路,而不能教条地宣读经典词句,生吞活剥地原文去对照言行是否符合马克思著作经典。
马克思一生的奋斗目标始终如一,就是实现无产阶级为代表的阶级解放,是对劳动者解放道路的不断深化认识。特别定义,无产阶级是靠出卖自己的劳动而生活,而不是靠资本。换言之,靠劳动而生活的人群就是无产阶级;靠资本而生活的就是资产阶级。看来马克思主义本意上的“无产阶级”,这个群体并非在生产资料上“一无所有”。由此见,无产阶级是劳动阶级的同名词,无产阶级的解放就是劳动阶级的解放。《共产党宣言》是无产阶级的圣经,结束语的名言“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就是“全世界劳动者联合起来”。简言之,让劳动者、老百姓过上好日子,就是马克思主义。反之,则不是马克思主义者。劳动者、老百姓、人民的概念,是鉴别和区别真假马克思主义的分水岭和试金石。
马克思主义根源于对人民的关切,关注劳动群众的根本利益,以理论形式回答社会问题。所说的人类解放,就是实现人的自由,真正达到人身解放、思想解放、精神解放。马克思在晚年笔记中对时代问题的解答,就是实现劳动者的解放。所论述的原始道德和宗教、物质基础等,都是围绕着劳动者的解放所展开。人有尊严的活着,摆脱自然的奴役和压迫,集体财富的共同创造和公平分配,生产资料成为公有财产。
老百姓期盼过上好日子,社会呼唤爱国敬业,这是世界人民的总追求和大趋势,是当年苏俄、中国等社会主义国家呼唤和实践马克思主义的缘由,也是今天马克思主义仍然在国际上具有感召力的秘密所在。
马克思主义就是实现人类真正幸福的理论,就是让劳动者过上好日子的理论。马克思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明确表明了自己的观点:问题不在于解释世界而在于改造世界——尤其是现代工业世界。而改造世界并不是目的,只是达到目的的途经,这个“目的”就是为了全人类的幸福。促进多元化的世界,要有广大人民的支持,要使广大人民受益。今天,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是中国人民的不懈追求,也是全世界劳动人民的奋斗目标。只要追求和目标没有改变,马克思主义就不会过时。
19世纪,马克思主义的划时代声音穿透历史,向未来宣告实现劳动人民当家作主的共产主义社会。21世纪,又有一种声音划时代地穿越历史天空,这就是中国梦。中国梦,民族的梦,归根结底是人民的梦。中国精神,中国道路,民族振兴,归根结底共同追求的是人民的幸福。马克思主义的强大生命力,就在于它始终关切和坚定维护人民群众的利益,这是世界各国人民和当今时代呼唤马克思主义的根本原因。
有学者通过对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发展的历史回顾,总结了改革开放后中国领导人改变战略,在马克思主义理论指导下,突破了“什么是社会主义”这一命题的局限,厘清了马克思主义的社会主义模式是为大多数人服务的,从而区别开与资本主义经济发展模式是为少数人服务的鲜明界限,开辟了中国经济发展的新前景。
中国道路最重要的是始终从中国国情出发,同时抓住社会主义的本质,始终从最广大人民的利益和追求出发,决定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不断阻止官僚特权阶层的形成。因此,我们所做的一切,都要站在劳动阶级的立场,即站在为人民服务的立场上,才不至于迷失政治方向,才能永远立于不败之地。
关于为大多数人服务的观点,有学者从中国角度对列宁与考茨基关于社会主义和民主辩论进行再思考,提出了“人民同意是否应成为服务人民的基准”的问题。应重新思考“为人民服务”的口号,反思在并没有征得人民同意情况下的“服务”。若政府的所有设计都来自“为人民服务”,不论人民是否满意,不论人民是否需要这个“服务”而强制“服务”,那就会与“为人民”的动机背道而驰,如大跃进、“文革”带来的灾难和失望,计划生育以及改革中一些强制性的政策方针的争议和失策。怎样使人民避免失望,减少失策,应从历史结果中得到经验,从历史的角度考虑人民的同意,不能拒绝人民的心愿。人民的同意,是统治的基础。人民的同意决定着未来,人民最终改变历史。如果专政超过了民主,人民必然会被忽视。当今中国的政治改革,应从马克思主义经典中寻求新的答案,从丰富的社会实践中找准人民的需求,再说服务的内容,再说服务的价值评价,真正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价值本身决定了人的需求是最根本的价值评价标准。对谁的价值,是谁的需求,评价及标准若不同,自然是各说各有理。多维的需要之间存在着矛盾和冲突,要进行科学评价,就必须有客观的标准。从价值到评价,再到标准,标准决定着评价的合理性。总的看来,必须正确处理好个体标准与社会标准、历史标准和道德标准、动机标准和效果标准的关系。一是个体标准和社会标准。标准的主体包括个体、群体、社会的需要。集体、群体是个体的集合体,反映其整体本位主义。个体标准看个人得失,社会标准看是否推动历史进步。个体的需要并不一定符合主体需要,个性主义往往否认社会利益的存在。然而,个人存在于社会中,应当服从于社会标准,如“三个有利于”是社会标准,但也不能否认个人标准。二是历史标准和道德标准。道德规范如何定位历史时空,在中国历史上就有对王道的争论。把哪种标准放在第一位,视角则是大不相同的。两个标准有着各自独立的价值,善恶判断也有出发点不同的选择性,就看站在何种立场去评价道德,并达到历史的高度。三是动机标准和效果标准。无论效果是善是恶,是功利论,还是道义论,动机都必须顾及效果,不能出力不讨好,应是联系动机看效果,透过效果看动机。
四、国外学者由衷为中国共产党、中国道路鼓掌
大会内外,中外学者共议中国社会主义的发展是在理论和实践上的伟大超越。在中国,马克思主义的理论被实践证明是正确的,马克思主义是常青之树。中国作为目前世界最大的社会主义国家,其富有特色的中国道路和马克思主义实践引发与会学者强烈兴趣。出席这次大会的俄罗斯莫斯科大学教授认为,中国的马克思主义者以中国自身特点来理解社会主义的科学方法,是经过了实践检验的,这与马克思主义辩证法并行不悖。
来自俄罗斯莫斯科大学的几位经济学教授,原来专注于研究美国,现在越来越关注中国的经济。他们说,中国创造了新的发展模式,引起了全世界的关注。中国是当代世界社会主义的基地和试验场,全世界也就都在研究中国。
中国有智慧的保持了原有的计划经济,引入市场经济机制,把看似火和冰的两种市场科学融合在一起,国家调控之手和看不见的市场经济之手互相配合,这两只手协力推进了中国经济的腾飞。偌大的中国,成为中国道路的实验室,积累了丰富的中国经验。无形之手和有形之手的相互配合,经济形势总趋势变好,经济发展速度超乎寻常;社会公正,公民有秩序,社会稳定向前发展;人的自由空间增大,才智得到发挥,积极性空前提高。这是有目共睹的,是值得充分肯定。然而,前苏联解体后的俄罗斯在这方面有很大的差距,他们心悦诚服地表示为中国共产党喝彩。
中国是否加入了资本主义的因素,走了资本主义道路,来自俄罗斯的学者表示不能这样认为。中国仅是利用了资本主义的手段和力量,中国不是国家资本主义。中国共产党在实践着自己的和谐社会目标,几代领导人实现了权力的顺畅交接,在政治、经济各方面避免了很多危机现象。在这条道路上,中国和俄罗斯都在探索,中国实践是在看到河底后的“摸着石头过河”,而俄罗斯的过河是没有看到河底的乱闯,忘了“石头”,丢了“路”,现在已经没有了社会主义的影子。前苏联放弃了官僚资本,同时也放弃了社会主义。戈尔巴乔夫放弃了共产党,实现了资本主义,但俄罗斯现在被称为是资本主义国家中一个很不成功的范例。
在俄罗斯,有很多学者想把中国经验介绍过来。但他们也认为,俄罗斯虽然很想回到原来的苏联,却很难,而且几乎不可能,就像把做成鱼汤的鱼再放回到鱼塘里。因为国家职能已经发生大变化,社会变革方式需要重新思考。
今日中国,马克思主义获得了不仅是理论层面更是实践层面的成功;今日中国,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将继续贯穿于每一项改革之中,并随之不断创新发展。尽管还有这样那样的问题,这些都是前进道路上汽车转弯时的甩尾现象。中国是一个整合功能的社会,可以把人类文明吸收过来,对全世界都有借鉴作用。
中国现代化所取得的辉煌成就与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是分不开的。中国马克思主义以意识形态、学术形态、方法形态三种形态出现。而在现代西方只存在学术形态。作为整体的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具有实践特色、理论特色、民族特色、时代特色等四大特色。
有学者发言认为,中国对社会主义民主的改革的成功认识是推进协商文明,“协商民主”是中国道路的成功模式。一党执政的长期性,有利于制定长期的国家战略规划,如“五年规划”,需要一年多时间在全国调研,经过上万人的反复修改,真正体现了集体智慧,再付诸实践。
德不孤,必有邻。在中国发展成就举世公认的同时,马克思主义在其他国家曲折而顽强的发展也给人以信心。这次大会,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自信的宣誓。
五、中国道路与寻找两种经济的平衡点
中国道路,极具思想价值的反思。毛泽东时代中国道路的选择,历史证明是正确的;当代中国道路的选择,历史证明也是正确的。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今日道路的选择,获得了巨大成就,人民感到幸福必然有其合理性,选择也就有其必然性。
今日中国道路,看其经济政治组成成分,是把世界现有的五种模式都引到了中国。有学者认为,现在还没有哪个中外专家能够解释清楚今日中国迅猛发展速度的原因,以及各种因素在其中所占的比重。
中国道路既是在走自己的路,也是在走人类文明发展之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没有离开人类文明发展的大道,而是与人类先进思想一脉相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本质上以科学社会主义为基本原则,吸纳了人类文明中普世性的制度文明和发展模式,并且结合中国国情发展创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明本质上是一种文明融合的产物,对世界文明的多样性作出了突出的贡献。社会主义不是今天才出现,社会主义五百年发展史表明,社会主义是人类对文明进步不懈追求的理想。五百年社会主义思想和实践推动了人类社会向文明方向演进,社会主义发展史构成了近现代文明史的一部分。
俄罗斯的自由主义者对中国认识的主流是,中国是一个实行国家资本主义的国家,中国政府以华丽辞藻宣扬社会主义以达到纯粹的意识形态和政治宣传目的。而出席这次大会的俄罗斯莫斯科大学教授认为,中国仍然是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并举例众多的理论依据支持这一观点。中国的马克思主义者以中国自身特点来理解社会主义的科学方法,是经过了实践检验的。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解,要置于中国几千年儒家传统文化视域之下进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于是从一开始就摈弃了资本主义特性的社会主义,并不遵循成熟的欧洲资本主义模式来发展,而是直接利用了欧洲资本主义发展的成果。社会主义是迈向共产主义的一个发展阶段,每个国家都应走出一条摆脱外部压迫力量的符合自身特点的发展道路。
有学者认为,应从理论上深刻总结中国经验,坚定中国自信,增强战略定力。这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尊重群众实践创造,尊重群众首创精神,并善于理论概括、总结和提升。二是学者要致力于用中国的理论研究和话语体系解读中国实践、中国道路,提出理论联系实际的、科学的、开放融通的新概念、新范畴、新表述。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成功,有独特的原因:一是井冈山的精神基因。主要是敢闯新路、敢于胜利的信念;二是天安门的历史哲学。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的政府为国家发展做了全面的战略观念、战略步骤设计、实施策略设计三个层面的设计;三是中南海的政治智慧。如实行领导职位任期制,保证了国家社会发展的可持续性。这是中国道路成功的三大密码。
中国道路所蕴含的哲学智慧是实践理性。
走中国道路,解决各种问题和矛盾,必须回顾和借鉴改革开放以来党积累的比较成熟的经验。中国共产党改革开放以来的经验可以用三个“三者关系”来概括,也就是改革、稳定与发展的关系,党权、民权与法律的关系,马克思主义文化、中国传统文化与西方文化的关系。党对这三个“三者关系”已经有明确的表述,即把改革的力度、发展的速度和社会可承受程度统一起来;把党的领导、人民当家做主和依法治国统一起来;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以中华传统文化为根基,同时积极吸取西方文化的积极成果。这三个“三者关系”的表述和总结是对马克思主义的重要发展,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要内容,也是中国共产党改革开放30年来的重要经验,经得起理论的推敲和实践的再次考验,在面临任何困难时都不能忘记。
有学者认为,走好中国道路的关键点之一是寻找好计划经济与市场经济的平衡点。
现代市场不仅仅是资源配置的工具,也是构建社会关系体系的工具,它反映了21世纪全球公司资本领导权的形式。但一切都有其反面,市场可能不仅是送人吃肉的摇钱树,也可能是索取人命的绞肉机。市场经济不仅是一只能有效抓老鼠的好猫,也是一头社会无法控制的伤人猛虎。因为市场的突出特点在于关心眼前利益,不免短视和浅薄,而忽视整体和长远的利益,也必将增大市场外部风险,最终也会损害市场本身。
在现代中国,越来越多的人开始遁世于宗教。今天中国市场经济的成功,也预示着一个前所未有的文化衰落的开始。因此,我们现在急需要重拾批判和理性,呼唤精神和崇高的回归。要正确处理好中国文化传统与马克思主义的关系,处理好当代中国问题与马克思主义的融合问题。马克思政治经济学在当代中国有着特殊的现实需要,政治经济学重人文关怀,同时也解决社会大问题。
创新所有制与所有权的资源配置机制。资源配置的基础性作用,是所有权的彼此交换。所有制不具有市场效能,所有制与所有权的交换,才能形成市场机制。应是公有制为主体,与市场经济机制资源配置相适应,制定交易边界、产权界区,达到责权利的平衡,否则无效益和秩序。没有所有权,就会拿别人的资产冒险,而自己不负责任。分享所有权,就是对这种冒险行为的制度约束。政治经济学有数学倾向,常用边际数学证明效益和效果。在所有制与所有权的分配制度确立中,价值取向、理论逻辑分析学孰轻孰重?思想内容的深邃性、科学方法的完美性谁多谁少?都应注意各种分析方法的特殊性。
探讨中国道路具有世界意义。在这次大会的每个分论坛的发言中,“中国”都是高频词。与会国外学者对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对人类文明的贡献表示认同,在发言中鲜明提出:对于马克思主义的探讨和思索,无法绕开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因为它是马克思主义强大生命力和广泛影响力的现实体现。
中国道路深刻改变了当代中国面貌,中国理论使马克思主义焕发生机,中国经验对世界的影响日益凸显。许多学者达成共识:马克思主义为我们改造世界提供了重要的方法和指南,为人类未来实践展示了光明的方向,而汲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中国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成果,更有利于推动世界文明发展。马克思主义为很多国家的发展指明了道路,世界上的一些国家,包括俄罗斯等国家都应该学习中国道路。
冷战仍然存在,正如“科学无国界,技术有国界”,意识形态、国家利益仍然崇高至尚。
当代世界一些具有社会主义性质的国家正面临新的挑战,发展经济力量是一个很重要的责任。如古巴、越南、朝鲜等都在做各种各样的尝试。目前,对社会主义性质的国家来说,除了马克思主义,还没有更好的替代性道路和理论工具。
中国能不能代表社会主义大道?中国这条路是否能走好?还有待时日去验证,俗语就是“拭目以待”。没有任何事情是百分之百正确,即使成功也应有谦卑的反思;是好是坏,还要放在历史中去评判。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正处在伟大的历史创造中,一切都还有待于历史的证明。
行文恰半,仅从以上与会者的观点热度看,这次大会必将对中国道路产生重要影响。
六、“中国梦”是21世纪的中国马克思主义
习近平“中国梦”思想是一个重大的战略思想,是21世纪中国的马克思主义。实现中国梦必须走中国道路,必须弘扬中国精神,必须凝聚中国力量。中国梦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伟大梦想,是中国人民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伟大梦想,是过去、现在和未来的统一,是科学发展与安全发展、和平发展的统一。
世界共产主义运动走过了漫长的历程,走到今天,世界社会主义运动的领头雁,责无旁贷地落到了社会主义中国和中国共产党的肩上。现存的社会主义的国家主体已经稀少,越南、朝鲜、古巴、老挝等因为受国家幅员小、人口少、实力差等因素限制,对世界的影响力十分有限,不足以担纲国际共运领导者角色。对世界来说,中国的社会主义路线与道路,具有旗帜作用,举足轻重。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具有优越性,国际的新变化和当今中国的新发展,要求中国走中国道路,建立中国话语体系,这将打通通话渠道,有利于发展中国家学习中国改革开放的经验,有利于向西方传达中国走和平发展道路的决心,破除“强国必霸”和“中国威胁论”的论断。
中国社会主义事业历经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理论两个阶段,这两个阶段都是中国道路的组成部分,都是标明坚持共产党领导、坚持马克思主义理论指导的社会主义道路。历史与实践表明的不同点主要有:毛泽东思想指引的社会主义道路,从私有制经济走向公有制经济,人民群众从被剥削阶级状态解放出来当家作主,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中国特色理论指导的社会主义道路,吸收了资本主义的市场经济规律及管理方式,公有制经济与私有制经济并行,但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以及公有制和私有制成分谁多谁少,最佳平衡点在哪里?这也正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所寻求的。
目前,中国正处于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十字路口的关键时刻。在遇到经济建设问题时,需要不断吸取前人和国外的经验,但在国家政治建设和社会主义体制建设方面则无师可寻,需要独闯新路。其间,西方马克思主义研究可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提供重要思想资料和研究成果。中国希望能通过与各国马克思主义学者的交流和探讨,借鉴他们的眼光和方法,进一步探寻中国道路以及马克思主义发展和人类文明走向。
拥有8700余万名党员和430万个基层组织的中国共产党,已经走过94年曲折辉煌历程,党在全国范围内执政也达66年。当前中共新一届领导人正全力推进国家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以党要管党、从严治党为保障,促进执政党自我革新,这些将对中国和世界的未来发展产生重要影响。当代中国民主模式的主要特征是三统一,即共产党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统一,标志着中国民主话语的初步形成。
当今社会,要根治全球人类严重危机,必须确立“一球家园”的新理论,以发展和取代以往的“两个阵营”和“三个世界”的理论,以便凝聚一致共识,制定一致规划,形成一致方案,采取一致行动,总结一致经验,反复一致实践,同时还要加强全球综合治理,尽量发挥联合国、各个国际组织和各国政府以及非政府组织的作用。中国要为全球综合治理作出重大贡献,发挥重大作用,这样必能在各国广大民众中提高社会主义感召力,推进世界社会主义新发展。有学者认为,当前中国的对外战略方针应主要是“六不六多”:不树敌,多交友;不对抗,多对话;不结盟,多协商;不当头,多合作;不扩张,多助人;不输出革命,多输出多种多样产品。
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理念,使得中国梦与世界各国人民的美好梦想息息相通。通过中国梦与世界梦的圆梦,人类必将走向共建、共有、共享、共赢的大同社会,实现马克思所科学预言的共产主义的梦想。
七、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应能及时有效回答重大问题
思想理论在于在这个国度的需求程度。一个社会需求,胜过十所大学的理论研究。中国道路是中国人民的历史选择和中国共产党的科学选择。在近现代中国,有举世瞩目的两大理论成果——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在其指引下干了两件大事——建立新中国和实现中国的繁荣富强。近现代中国前所未有地具有实现伟大目标的理论和实践,是因为马克思主义及时而有效地回答了社会重大问题。
问题,是时代的口号和需求。当代马克思主义必须积极回答时代问题、社会问题。应是问题的中国化,不是结论的中国化。我们应当看到,当前学界的问题意识在退化,思想理论研究学院化、贫困化、边缘化。没有问题,没有批判,哪来的创新?创新很重要,没有创新,就没有问题的解决。人类社会是不断发展进步的,每一个社会阶段的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状况都不尽一致,即便是同一个社会阶段的不同时期的这对矛盾都不一样。新路的开辟,就要勇于自我反思,有敢闯敢干的胆识,在思想理论上首先要敢于批判。干大事业需要大视野,大国要有大国的大思维。
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创新发展和成功实践,已成为当代世界普遍关注的热点。中国共产党不断丰富和发展了的马克思主义,已成为国际马克思主义研究领域的重要课题。当今的人类社会正处在一个历史的十字路口,中国正处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关键时期,面临着复杂的新情况、新问题、新挑战,需要马克思主义作出创造性地回应。发展21世纪中国的马克思主义,就必须站在这个时代的前沿,体现时代维度。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不仅是解释世界,还重在改造世界。中国道路和中国文明,都应以解答中国现实问题为核心。把中国道路的影响力转化为中国理论的影响力,做好中国事情,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阐释好“中国特色”。中国问题最根本的就是当代中国发展所面临的时代性课题,应从目标维度、手段维度两个方面来确定和提炼。既要直面当今马克思主义研究、国际社会发展面临的共同问题,又要立足中国道路、中国理论和中国制度,凝聚共识,推动国家进步和社会文明发展。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前景,取决于能否在重大问题上有实质性的突破。如深刻把握工业化、城镇化、信息化、农业现代化、绿色化深入发展的新问题新特点。中国的和平崛起需要思想资源,马克思主义会给我们什么样的思想武器?在这些互动中,马克思主义将可能走出困境,并展现其强大的思想力量,但这需要人们深刻认识历史发展大势,以巨大的政治勇气和理论勇气探索新道路。
要努力推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积极构建中国特色的马克思主义话语体系。新的时代、新的实践呼唤新的理论,只有立足面向21世纪,创造性运用马克思主义来思考解决现时代的问题,才能推动马克思主义在世界范围内的传播和发展。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党和国家在这方面取得了重大进展。习近平总书记在近期访美期间再次向美国各界阐述“中国梦”和“四个全面”战略部署,包含了融通中外的新概念、新范畴、新表述,向国际社会展示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彰显了马克思主义强大的生命力。
有学者指出,中国的“世界马克思主义大会”和西方马克思主义会议有着明显区别:后者是校园的、书本的、论坛的马克思主义,主要是学术交流;而我们是立足中国实践,突出实践维度,坚持理论联系实践,面向现实,解决问题。实践是人类的本质,而马克思主义的核心概念也是实践。
面对经济全球化、数字化、信息化、网络化,面对多样化的社会思潮、价值判断和利益诉求,我们应当以问题为导向,加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基本原理基本问题的研究,全面深化改革与国家治理现代化的研究,经济发展新常态的研究,网络条件下政治发展的研究,社会主义法治道路的研究,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研究,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的研究。
当今世界经济落后的国家和地区,特别要掌握传播和实践马克思主义的本质要义。短期的动乱和由此引起的较长时期的武装冲突双重危机,武器在摧毁人类,会造成社会大混乱。有些地区的社会混乱是动荡,人民深受其害,这不是马克思主义真正意义上的革命,因为没有让人民过上好日子。
中国道路不同于资本主义的模式,实现了马克思主义的创新,其经验可供一些落后国家借鉴。如中国特色的农民土地流转问题,城镇在逐渐实现现代化,这些都是历史发展中的马克思主义。
要注意到,新的经济社会条件下,基于虚拟资本,出现了对劳动力新的剥削形式,包括文化的剥削,过度的劳动,侵占知识产权、人的潜能等。而人的智力潜力,是未来的最大潜力;人类的整个潜能,是最新的战略潜力所在。有统计资料表明,目前的大生产、大物流领域,实际上只有20%的员工在生产实体产品,其余是为其服务或靠资本运作而坐享其成。传统生产关系有着颠覆性的变化,本来的传统文化传承中可看到非传统文化的创造。基于新的资源分配,条块化集团进行后期监管,不再是以往的线性阶梯等级化,而是众筹、众包等新的平层分配形式,所有人都可以无理占有,或合法地把别人的新成果占为己有。一些传媒对非资本主义、后资本主义的描述,即展现了他们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新挑战。
马克思主义学者应从经典理论上澄清和回答马克思关于无产阶级本义上即劳动阶级的重大命题。无产阶级在不同国家有不同的主体内容,近现代在发达的工业化国家,无产阶级主体为工人阶级;在像中国这样的以农业为主的国度,农民阶级成为无产阶级的主体。无论工人阶级还是农民阶级,都是劳动阶级,都是无产阶级的主要成分。在当代,人们使用无产阶级的概念越来越少见,但无产阶级即劳动阶级,还是现实存在的,他们构成人类社会的主体阶级。马克思主义学术研究,应首先担当起这个桥梁摆渡作用,讲通、讲深、讲透马克思主义。
目前,马克思主义经典理论在经受当代社会实践的新挑战。还有如我们怎样理解马克思主义的人民民主和人的自由,看新经济体崛起的最后胜者都是寡头,对于广大人民的剥削越来越残酷,而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却有其合法性,但对全社会来说这是一个悲剧。
八、不断推动马克思主义的传播与发展
在当代中国,近年以来的马克思主义传播有减弱趋向。我们应理智地看到,让马克思主义走进政治生活,容易;走进百姓生活,还远远没有达到。相当多的共产党干部也不信马克思主义,有些人反而信鬼神,出入庙宇烧香拜佛;有些人对马克思主义冷嘲热讽,但又鲜见有共产党员理直气壮地站出来进行反驳。看来马克思主义化入中国还很难,原因有很多。这有改革开放以来以西方为师、形成自卑心理的群体原因;也有思想理论空前多元化、精神自信不安的个体原因;还有社会强化了批判眼光,不在安分于听话。国家政府和马克思主义学者在理论上没有透彻的解释,也减少了民众对马克思主义的理解。
我们必须重建理论自信,在理论先进性上下功夫,以现实的批判力,重塑马克思主义的批判力。要对一些重大理论问题进行重新思考,给予回答。理论上彻底,有穿透力、公信力,抓住事物的根本,才能掌握群众。因为彻底的理论,必须来自于群众,成为群众头脑中习惯。要基于中华传统文化,以超越时空的预测力,创造具有人类普遍意义和使用价值的新文化。只有占领理论制高点,着眼新人类,上升到普遍意义,才能引导人类历史。
在前进的征途中,我们必须返身回来,采取历史的发展态度,有着反思的批判精神,检查自己,批判自己。这是对现存事物的批判,是建设性的批判,是扬弃,朝着理想的方向发展。
中国作为当代马克思主义传播、发展和实践的重要代表,一方面应主动示范引领,积极为国际马克思主义学者创设交流研讨平台,提升中国马克思主义研究的国际话语权;另一方面,中国马克思主义研究者要积极关注并主动参与国际马克思主义者的研究领域和研究工作,了解和把握当代马克思主义研究的前沿与动向,不断推动马克思主义的传播与发展。
马克思主义理论是解释经济全球化的科学理论,应在经济全球化进程中不断创新发展。
在这次会议上,不同学派、中外学者在研究马克思主义中存在差别和质疑。我们应从整体上把握研究方向和研究方法,深化对马克思主义著作文献文本的研究,消除国外专家对中国的误读和误解,打通中外学者对马克思主义的研究,建构不同学派之间的桥梁。从经典著作中找智慧,从实践中找经验,特别是要吸引青年人研究马克思主义。
新世纪马克思主义向何处去?21世纪马克思主义将有怎样的历史命运,不仅取决于理论本身,还取决于不同时空条件下人们对它的诠释与创造。发展21世纪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是建立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成就基础上的理论自信,是对21世纪中国向现代化转化过程中遇到的重大理论、重大问题的积极主动回应。发展面向21世纪的中国马克思主义,既彰显了我国改革开放成功实践和伟大成就背后的理论自信,又折射出中国对马克思主义的秉持和坚守。
创新21世纪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最新理论成果,需要从马克思经典文本、中国传统文化、党的历史和人类历史、人民群众和实践中,汲取养分、智慧、经验和力量,在回答重大理论和解决重大问题过程中,涵养和建构21世纪中国化马克思主义。
九、第三次社会主义运动浪潮或将爆发
苏东剧变以来,世界社会主义的形势发生了根本性变化。经过前一段时间各国共产党和工人党所进行的理性反思、组织调整和策略转换,世界社会主义已经基本稳定下来,进入了发展的新阶段,呈现出与过去不同的新态势。患寡的时代结束了,患不均的时代开始了;选举的时代结束了,参与的时代开始了;个人主义的时代结束了,重建社会组织的时代开始了。这些变化说明,马克思主义在不断发挥作用,也标明资本主义很快又要让位于社会主义。
当今时代,是金融垄断资本主义和经济建设大时代,是新帝国主义、集体帝国主义形成的新时代。以资本主义市场经济为主体,靠市场这只无形的手引导和调节的经济生产,必然是无计划、无比例的社会生产,必然会周期性地出现生产过剩,也就必然会出现周期性的经济危机。当前,晚期资本主义呈现出深度经济危机,停滞长期化,债台高筑,高失业,而统治的加强,使剥削更加深重,劳动碎片化,劳资关系紧张,生产关系急需改革,资本主义文明正面临深层危机和转型,这有可能导致21世纪人类历史上第三次社会主义运动浪潮的迅猛爆发。
19世纪的第一次社会主义浪潮,主要集中在产业工人、工人政党以及合作运动这三个方面的发展中的工业国家;20世纪的第二次社会主义浪潮,主要表现为俄国、中国等国家社会主义革命的爆发。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第三世界社会主义和改革主义都是第二次社会主义浪潮的反映和思想先锋。伴随着前两次社会主义的浪潮,第三次社会主义浪潮需要马克思主义的深入反映和进一步转化,需要全方位文明转型的反映和深化。这次文明转型,将与自然、人类、社会息息相关,与个体和精神紧密相连。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取得的成就,以及民主和解放斗争都需要融入于新的发展路径。在这次大会上,有国外学者对目前欧洲影响第三次社会主义浪潮下的马克思主义的影响因素进行了论述,并把这些因素与中国主要社会主义思想及改革开放后几代中国共产党人领导的主要思想进行联系和比较,并得出结论。
与会学者对社会主义最本质特征形成了新的认识:以人为本、社会公正。这两个特征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上的表现,分别是共同富裕、平等、包容、和谐。社会主义本质特征,就是人的自由发展、全面发展、公平发展;就是公正、包容、和谐,共享发展成果,而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价值观的核心。
正确处理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的关系,马克思主义认为是替代关系,列宁主义认为是并存关系。一个国家走什么道路,决定于各自国家的历史环境。走资本主义道路,还是社会主义道路,两种可能性都存在。经济落后国家的跨越,有可能跨过资本主义阶段。重读晚年马克思,可看到马克思并没有完全关闭市场的大门,落后国家可以向先行者学习和复制,充分认识后发优势和劣势。资本主义提供了经济发展的框架,可进行技术模仿,也可以是制度模仿,进行积极转化。
资本的扩张带来了全球化。有学者指出,全球化不是资本主义的专利,中国古代的丝绸之路就有“全球化”的构想。全球化导致了去民族化。马克思主义与经济全球化的思想,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和世界社会主义运动具有特别的导向指引作用。
中国道路解决的是中国问题,国家治理很关键,应重塑马克思批判理论,对马克思未来思想进行新的、创造性的解读。要以目标和手段为主,以系统科学思维和大战略思维,努力建设新的世界文明类型。中国在彻底解决脱贫问题后,分三步走:2021年实现小康社会,2049年实现现代化,在本世纪末实现伟大的复兴梦。
从整体上看,人类的历史发展是可预测的,人类可以从历史的废墟中拯救自身。未来的任务是什么?可以以辩证的角度、实践的角度延伸到未来,从科学上证实马克思主义未来社会的可信性。马克思未来社会思想是马克思在不同历史时期,针对不同问题所阐释的一个具有多样性、差异性的思想总体。马克思主义发现了人类的进化,发现人类自身的价值和认同,是满足生存后的精神、宗教需求。这种思维的投射性在可想象的边缘可操纵,将这种思维投射历史化,将这种想象力嵌入生产力本身,就可以对未来进行定义。
马克思以西欧资本主义为范本进行分析研究和发现真理,这是未来社会的基础。也就是说,未来社会建立在充分发展的资本主义基础上,没有资本主义的充分发展,建设马克思主义所设想的未来社会,就会是空中楼阁。因此,必须充分发展生产力,为未来社会提供物质条件和历史条件,这就是历史辩证法与未来社会的总思路。
十、问题·忠告·提示
中国在实现文明复兴的进程中,在初步探索出一条成功道路的同时,也面临着深层次问题。出现问题的原因,不是马克思主义过时,主要还是理论自身创新不够,导致对发生变化的现实的解释力不够,说服力下降。坚持马克思主义,必须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实践作为现实基础,对理论本身的内容、逻辑范式等进行创新。
有学者指出,历史的轨道是单向、单轨。历史的列车开过去就不可能再回到过去,也不可能回去了,就像自然人的妄想“返老还童”一样,可以延长生命,但老人不可能再回到童年。社会发展也只能沿着一条路径轨迹前进,幻想的其他轨迹再美好也终究不是历史现实。承认中国道路,但必须努力纠偏,使其向着更加有利于劳动阶级和为广大人民群众服务的方向前进。
许多有识之士不乏忧国忧民的高见,对当前社会发展中出现的两极分化日益加剧、社会公平正义日趋消弱、劳动阶级主人翁地位沦丧、宪法规定的公有制经济主体地位陷落等重大问题深表担忧。
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是有严格区别的,最大区别点应该是以私有制为主还是以公有制为主,否则就无法予以区分。不辨是非、不争论是非科学的,也是非马克思主义的。建立在私有制基础上的意识形态与公有制基础上的意识形态会展现出不同的社会景象,现在已经反映在中国大地上,是与社会主义本质背道而驰的景象。目前,中国所出现的这些负能量积重难返等社会问题,不能不说是前段时间市场化、私有化成分过多造成的,必须引起我们的高度注意。在实行市场经济体制和机制、追求经济高速增长的过程中,马克思主义与中国现实之间的差异已经出现,忽视这个问题的解决,中国共产党的政治合法性在社会基础的层面上就会受到损害。
有学者指出,尽管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解决了劳动阶级的温饱乃至小康,但毛泽东时代的社会主义建设是在列强侵略殖民的废墟上主要解决“站起来”的问题。毋庸置疑,历史若是再给毛泽东一些时间,不仅是“站起来”的历史命题,还会解决人民温饱、国家富强的大课题。今日中国大地上,奇迹般地存在着被私有化、市场化海洋包围的孤岛华西村、南街村等范例,他们不仅按照毛泽东思想建立和保留了公有制经济,强化了劳动阶级当家作主的地位,保持了人民强大的向心力和凝聚力,体现着马克思主义平等、公平、公正的社会主义原则,成为挺立在中国社会主义道路上的一面面难得的旗帜。
中国要发展,必须学习马克思主义、坚持马克思主义、应用马克思主义,回归服务劳动阶级和广大人民群众的中国共产党基本教义,千万不能左右摇摆,患政治上的幼稚病,必须诚恳地向真正给人民带来好处、让劳动者过上好日子的理论创造者、实践者学习和致敬。
一个人的幸福感并非决定于物资的丰富,而与心灵感受有直接关系。在于相互对比,纵横对比,特别是与身边的人比。感到低于别人的不平等了,就会没有幸福感。外国人特别是一些经济落后国家的学者感到,现今的中国人已经活得很幸福了,但中国学者说,我并没有感到幸福,特别是生活在底层的民众并没有感到幸福,这种“感不到”应是评价幸福指数的标准。问题何在,在于他们与身边的富豪之比,与媒体中整天炫耀的挥金如土的影星比。因此说,一部分人的富裕,贫富差距悬殊过大,肯定不是马克思主义。共产党执政的国家绝不能让劳动者感到活得窝囊、悲哀,必须保证社会平等,生活水平悬殊不大。
我们不是要回归已经过去的毛泽东时代,而是要学习借鉴我们自己在马克思主义轨道上前进的成功经验,以便更好地服务中国最大的群体——劳动阶级,服务人类社会。遵循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教义和社会主义道路的规则,不能再为先富起来的那一部分人呐喊助威,而应该脚踏实地走共同富裕的道路。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宝库和我们党的历史经验能为我们提供强大的思想指导武器。
不要忘记上层建筑(国家机器)能够调节和干预经济生活,从“政治问题经济解决”,回到“经济问题政治解决”。当前的强力反腐、群众路线教育,即体现了上层建筑对经济的反作用。听任经济机制发生消极作用,放弃政治领导,既不符合马克思主义原理,也不符合中国现实的要求。
有学者提出,在以往的官方文件中,常出现“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科学发展观”的排列句式,那么,习近平的治国理念又应该怎样高度凝练概括呢?目前,有 “中国梦”、“习近平理想”、“伟大复兴理想”、治国理论思想、系列重要讲话精神等概括。有学者提出,可以把“邓三科”及习近平中国梦理想,统一概括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简洁准确。还有“邓三科”的历史阶段划分标志是什么?理论飞跃的标志是什么?这些问题都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中必须回答的理论问题。为此,还有一些问题必须厘清,如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的区分,领袖个体思想与集体智慧的区分,理论家和思想家的区分,理性和党性的区分,等等。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中国现代社会的创造性重撰,不应把它看做是封闭的,而应当是开放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不应停留在语言表达的概念形式上,而应注重实质的理解;不应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看做是出于纯粹的理论动机,而应看作是二者的双重创新。
有学者指出,不能把马克思主义仅当做文化来研究,甚至在学术马克思主义研究中曲解马克思主义。有学者则指出,批评学术马克思主义是错误的,应有学院派的马克思主义者,他们对马克思主义的阐释是有作用的,理论也是鲜活的。
有学者系统探讨了马克思主义的劳动、资本、国家三元结构,以及由此决定的三条现代化道路的走向,阐释了以国家为主导的专制霸权主义、以资本为主导的资本主义现代化,以劳动为主导的社会主义现代化,认为以劳动为基础的现代化道路是马克思所追求的目标。中国在探索新道路时期,应在这一目标基础上重新优化三元结构,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提供理论依据,为中国道路提供源头活水。
中国道路的经验是什么?中国道路的成功是一个例外?还是一个可供仿效的模式。中国遇到的困难还有很多,如马克思主义与市场规律怎样进一步相结合?工业化道路是否还要进一步展开私有化、自由化的改革?
马克思主义的全球化,不可能仅是中国化,或朝鲜化、古巴化、越南化。建设社会主义国家的模式和道路,不可能是唯一的一种。美国梦是“富豪命运共同体”的寡头政治梦,马克思主义关心的则是人类命运共同体,全人类的解放。因此,中国梦应以马克思主义全球化为中国道路的根据,发展共赢,实现人民之梦、人类之梦。就价值观而言,目前国际上的参照,多关注美国的价值观,而中国价值观也许更具有世界意义。
应注意到,中国的快速发展,把更大精力花在经济建设上,也带来灾难性的环境破坏。有国外学者评论说“污染是比文革更大的危害”。有中国学者反驳说“污染没有外面宣传的那么严重”;有学者说“提醒中国应更多的关注绿色发展、生态文明的本意应是可取的”。
有学者对市场化的文化提出批评,认为当今时代的文化沦为市场的奴仆,已经不能创造出新的艺术精品。文化从映射历史矛盾中来,也反映着现实。精神上的荒野化,道德上的丑恶化,使人成为市场上被交换的物,已经是不完全意义上的自然人、自由人。市场环境中的画作关注的是否卖得出去,画展上的画也是拿来买卖的。市场成为一切文化的追求,人成为金钱和网络的奴隶,市场和网络把人俘虏了。作为市场的文化艺术,起点和终点都是服务于金钱,已经没有艺术可言。影像虚拟,男女情感也归结于技术。文化影响市场,市场影响文化,两者在相对独立中相互影响。来自俄罗斯的学者说,一些大剧场也上演诗人普希金等高尚人物的戏剧,但内容是能换成金钱的丑陋演出,在中国一些地方的文艺演出,情况何尝又不是如此。人不应只有工作的时间,不应一味地追逐物质的高端消费,还应给心灵留下时间和空间,亲近大自然和社会,有中国山水画的情操。
学习马克思主义,要在学而知、学而信、学而用上用功着力。接续历史,增强自信,彰显马克思主义的强大生命力。真正读懂马克思原著,需要花费很长时间,这次大会为不同国家的学者呈现出了阅读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的不同视角和方法,通过深耕文本和厘清现实,马克思主义把人类共同命运紧紧连在一起,共同推动世界文明欣欣向荣、蓬勃发展。
当今世界,召开世界马克思主义大会,中国当之无愧,别人无法替代;北京大学是东方最早宣传马克思主义的基地,并且历来是宣传马克思主义的重镇,在北大召开世界马克思主义大会,北大当之无愧,别人也无法替代。中国高校在百年前是传播马克思主义的重要阵地之一,今天仍然是。北大在高校中尤其是具有“春江水暖鸭先知”的思想先声传统,在北大召开这次大会,愈显得意义非同寻常。这次大会的突出特点是:世界性,大规模,高规格,高水平,高热情,受到各方及互联网上网民的高度关注,说明社会对新世纪新思想有着迫切的需求。这次大会,有着思想新启蒙运动的意义,是马克思主义传播和发展史上的大事,也是中国道路进程中的大事。这是一个开端,也必将是一个持续发展,将彪炳史册。
运笔至此,本文行将结束。有一个声音如洪钟巨响在历史天空,那是整180年前青年马克思在中学毕业前夕写下的《青年在选择职业时的考虑》作文,这段文字也正是这次大会专场音乐会中北大学子用多国语言所朗诵:“如果我们选择了最能为人类福利而劳动的职业,那么,重担就不能把我们压倒,因为这是为大家而献身;那时我们所感到的就不是可怜的、有限的、自私的乐趣,我们的幸福将属于千百万人,我们的事业将默默地,但是永恒发挥作用地存在下去,而面对我们的骨灰,高尚的人们将洒下热泪。”
(陈宇:经济学家周报编委会副主任、研究员)
载《企业家日报》2015年10月25日第9—11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