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会学者访谈
世马会参会学者专访: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和人才培养的北大特色——北京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孙蚌珠教授专访
作者: 发布时间:2018-04-27[人物简介] 孙蚌珠,经济学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北京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党委书记、副院长。曾获首届全国普通高校百名“两课”优秀教师称号、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影响力标兵人物、国家级教学成果一等奖、北京市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等奖项。1997年和2001年两度入选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百人工程”。现任教育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指导委员会”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分指委副主任委员、中国高校马克思主义学会副会长、中央马克思主义研究与建设工程首席专家、首都经济学家论坛副主席。研究领域政治经济学、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等。
世马会记者:孙教授您好!值此第二届世界马克思主义大会召开之际,非常感谢您能在百忙之中抽出时间,接受我们的采访。北京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一直备受瞩目,北大在这方面有什么独特性吗?
孙蚌珠教授:如果说独特性,那应该是北京大学具有进行马克思主义理论学习、研究、传播和教育的光荣传统。北京大学是中国马克思主义的发祥地,是中国共产党早期活动基地,是最早进行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大学。在马克思主义理论和思想政治教育方面始终走在前列,发挥引领作用。早在1920年,李大钊先生就开设了“唯物史观研究”、“社会主义与社会运动”、“工人的国际运动与社会主义的将来”等课程。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北京大学与时俱进,不断光大传统。1949年成立了“新民主主义论教学委员会”,1980年成立了全国首家“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研究所”,1992年成立了全国第一家马克思主义学院。1997年北大组织全校力量,开设了由12名专家教授分专题主讲的“邓小平理论概论”课,这一创新做法在全国引起了极大地反响,也可以说是思想政治理论课“98”方案中的这门课的率先试验。2016年到2018年我们又先后开设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与理论”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课程。北大独特性既包括这种传统也包括对这种传统的继承和光大。
世马会记者:您长期从事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工作,可以结合您的教学经验谈谈在这方面的思考吗?
孙蚌珠教授:我1988年毕业留校开始从事思想政治理论教育教学工作,至今已经30年了。2017年应邀写了一篇关于提升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质量方面的文章,题目是“理论为本 内容为王 因材施教”,这是我工作多年来的思考,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北大在这方面的理念。思想政治理论课应该用理论的魅力征服学生,马克思主义是有理论魅力的,在人类思想史上,就科学性、真理性、影响力、传播面而言,没有一种思想理论能达到马克思主义的高度,也没有一种学说能像马克思主义那样对世界产生了如此巨大的影响。用理论魅力征服学生,必须讲清楚马克思主义理论本身,并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分析实际问题。在分析重大理论和实际问题时需要有历史眼光和国际视野,尽可能让学生了解中国、世界、人类社会从哪里来的,怎么走来的,为什么这样走来,正确认识世界和中国发展大势,思考中国、世界、人类向何处去。引导学生正确认识中国特色和进行国际比较,全面客观认识当代中国、看待外部世界,认识时代责任和历史使命,激励他们把个人的理想追求融入国家和民族的事业中。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对象是青年学生,青年学生是一个特殊群体,与高中生和步入社会的青年都有所不同;同是青年学生,不同时期的青年学生有共性也有特殊性;同时一个时期的学生,不同学校的学生也还有不同。思想政治理论课要注意到这些不同,因材施教。北大学生是非常优秀的青年群体,有特殊的精神气质,有家国情怀和担当精神,视野比较宽广,善于独立思考。在北大讲授思想政治理论课,更要特别强调理论为本、内容为王。当然,做到这一点对老师提出很高的要求,必须加强学术研究,不断提升理论水平。
世马会记者:请问北大近些年来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方面作了哪些改革?
孙蚌珠教授:北大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一直在进行中。近些年来的改革主要体现在几个方面,一是在教学内容方面,强调把教材体系向教学体系转化。纵向上整体考虑统筹安排本科生、硕士研究生和博士研究生三个层级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内容;横向上整体考虑统筹安排本科生几门必修课的教学内容。努力做到同一层级不同课程的教学内容密切关联、避免重复;不同层级的教学内容相互衔接,层层递进。二是在教学方法和形式强调以学生为中心,在上课时间、课程要求、课堂人数、授课教师等诸多方面多维立体化,让学生根据自己实际情况有充分的选择权,课堂实行大班、中班、小班、大班教学小班讨论等多种形式并存,目前以中班为主,不同课堂教学内容和教学要求有所不同,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进行选择。三是教学采取教学组专题教学方式,教师组成多样,教学组教师人数因课因学生类别和人数而异;教师来源多元包括学院教师、学校相关院系教师、教学过程注重完善研究式和参与式教学。四是“因课制宜”和“因材施教”的研究式和参与式教学已形成,并在不断完善。各门课程的研究式和参与式教学方式各具特色,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课的经典文献阅读、思想道德修养和法律基础课的“成长沙龙”和“辩论赛”、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的史实分析、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的课堂讨论、形势与政策的“名师大讲堂”等等。五是学生学习方式多维立体,课堂学习为主,课上课下、网上网下、考前考后等多种学习环节相互补充,教学平台讨论版在不断完善,微信群的讨论方式在运行。另外,我们实行教师固定“工作时间”制度,每个月周末有面向本科生的“学术沙龙”等等。当然,就教师而言,不断完善集体备课制度、注重教学研讨、强调学术研究、加强教学督导等等。
世马会记者:听说这学期开设了新课?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中如何发挥老师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呢?
孙蚌珠教授:这学期开设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其中一个课堂由陈宝剑副校长主管,学校党委郝平书记、于鸿君常务副书记、林毅夫教授、孙熙国教授等十二位教授授课,除了课堂授课,学生还到华为北京研究所、延安等地进行实践活动,选课学生有本科生、硕士生和博士生,还有留学生。课程进展得到了学生们的高度认可。此外,我们还开设了两门选修课“北京大学校史专题研究”和“李大钊思想研究”。
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中,我们注重也特别鼓励教师发挥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这两年有些老师在进行个性化的教学试点。比如王久高老师在元培学院采取了“大班授课,小班讨论”的教学模式,教学由教师大班授课、学生大班发言、小班小组讨、小班读书会四部分组成,特别充分地体现了我们思想政治理论课研究式和参与式教学的特色;李健老师进行了课堂教学和实践教学相结合的试点,取得了非常好的效果;陈培永老师采用问题式教学方式,也受到了学生的欢迎。
教学实际上就是两个方面:教和学。思想政治理论教学也是一样,改革始终围绕教师怎么教,学生怎么学展开。在新时代,我们会努力遵循思想政治工作规律,遵循教书育人规律,遵循学生成长规律,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坚持在改进中加强,使思想政治理论课让学生真心喜爱、终生受益。
世马会记者:刚才讲的都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接下来想请您谈谈学院的学科建设情况,特别是人才培养的北大特色。
孙蚌珠教授:学院有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下的七个二级学科和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和国际共产主义运动,涉及到三个学科门类、四个一级学科、十个二级学科,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及相关学科比较齐全的学院。人才培养特别是博士生的培养是学科建设的中心工作。如果说在博士生培养方面的北大特色,那应该是2014年以来我们实行的以“读经典”为中心的培养模式,这一模式把研读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作为最重要的基础性环节,把必读经典文献作为中期考核的主要内容。
世马会记者:请您谈谈这种模式的具体做法?为什么实行这种模式?
孙蚌珠教授:具体做法有这样几个环节:一是学院确定必读经典文献,包括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习近平的著作。二是在学生入学后的开学典礼上,有老教授向新生授经典著作和学生宣誓仪式,学生要承诺有服从培养方案、埋首经典。三是学院通过课程讲授、有教师指导的读书会,学生自己组织的读书小组和读书活动等形式帮助学生掌握经典著作,当然最主要还是学生自己研读。四是中期考核。考核分成若干考核小组,考核小组由包括学院离退休教授、北大其他院系教授、北京高校和研究单位的教授五名教授组成,学院在职教授不参加中期考核小组。学生通过抽签随机决定在哪一小组考核,考试时间不少于40分钟。专家独立打分,平均70分以上为合格。不合格者半年以后重新考核。
为什么这样做?简单地说,学院在2014年提出了“马院姓马、在马言马”的原则,“学原著,读原文,悟原理”,掌握马克思主义经典文献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博士生的看家本领,这样做是把上述原则、目标、要求落到实处的具体措施。
世马会记者:考核有不过的吗?听起来很难的。
孙蚌珠教授:当然有不过的。是不容易,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夯实马克思主义理论功底必须下苦功夫。我们还在不断改进,扎扎实实做下去,不会让这种考核流于形式。
世马会记者:北大马院作为中宣部和教育部的首批重点马克思主义学院,要发挥什么样的作用呢?
孙蚌珠教授:我们在前面说过,北大有非常光荣的历史,社会对北大有很高的期待,北大马院应该有使命意识、责任意识、担当意识。我们会始终不渝把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和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人才培养作为中心工作,推进改革,加强建设,做出特色,总结出一般经验,发挥重点马院的作用。当然,我们认为全国高校各家马院各具特色,各有优势,我们期望和全国所有马院共同发展、相互促进,呈现“万马奔腾”的局面。我们也要发挥我们的优势,提供更多的公共产品。主要是继续做好我们已经做成品牌的三件事:一是办好全国高校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论坛,这个论坛已经举办五届,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交流。二是办好全国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及相关学科博士生论坛(未名论坛),这一论坛已经举办八届。三是办好《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年度学术报告》,已经出版两本,第三本正在出版中,这一学术报告为主要是对学科学术发展状况进行研究,并以学术档案的形式呈现出来,形成学科的学术积累和学术发展的历史性财富。
世马会记者:最后一个问题,北大马院正在建设一系列的“马工程”,这些工程对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发展的意义是什么?
孙蚌珠教授:2014年北大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于鸿君教授提出“天下马院是一家”的理念,也是从2014年开始我们开始了建设马克思楼和国际马克思主义文献中心、举办两年一次的世界马克思主义大会、启动“马藏”编篆与研究等一系列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和发展的基础性工程,这些工程没有一个是完全属于北大的,也没有一个单靠北大就能实现,北大搭建平台聚合力量,通过这些学科基础性工程的建设增强马克思主义学术自信、学科自信和学院自信,最终目的是提升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和马克思主义理论人才培养质量和水平。
世马会记者:谢谢您接受我们的采访。
孙蚌珠教授:谢谢你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