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会学者访谈
世马会参会学者专访:中共党史、现代化、人类文明史相统一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路径——北大马克思主义学院程美东教授
作者: 发布时间:2018-04-27[人物简介]程美东,安徽无为人。北京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教育部思政课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高职高专分教指委副主任,全国毛泽东哲学思想研究会理事兼副秘书长,北京高校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教学研究会会长,北京高校思想政治课特聘教授,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发展研究基地负责人兼首席专家,北京高校思想政治课名师工作室负责人,北京市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北京市中共党史学会常务理事。曾主持并完成 “现代化视野下的中国梦研究”、“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处理重大突发事件经验教训研究” 等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课题,以及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学科现状与前景研究”、“中国现代化思想史”、“北京市民办高校党建研究”“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概论教学体系研究”、“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价值体系的变迁”等教育部社科基金项目和北京市社科基金项目。主要从事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中共党史、中国现代化、等方面的研究。
世马会记者:第二届马克思主义大会以“马克思主义与人类命运共同体”为
主题,诠释马克思主义,向世界全面呈现中国道路、中国理论、中国制度和中国文化的风貌和自信。您如何看待马克思主义在当代中国的生命力呢?
程教授:我认为马克思主义在今天的中国依然具有强大的生命力。马克思主义的基本义理,经过近百年来中国人的阐释、宣传、运用,已经会通为一种独特的中国文化,已经深深地嵌入到中国人的骨髓、融入到中国人的血脉,已经有意无意地形成了一种中国式的马克思主义文化自觉,这一点甚至表现在那些自称为非马克思主义者和反马克思主义者身上。
我认为,可以从五方面理解马克思主义在当代中国的强大生命力。第一,从马克思主义被中国人接受的内在动力来说,中国人是从自己国家、民族的生命性延续和升华考虑而作出的选择,而不是简单地以马克思主义的文本来理解和接受马克思主义的。第二,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实际运用来看,马克思主义基本没有脱离中国的作风、气派,而是深深地与中国的历史、现实和文化结合起来了。第三,从马克思主义的基本世界观、方法论来看,当今中国人无论是认识方式、价值取向、实践风格,都基本遵循着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第四,不能从工具理性的角度来看待马克思主义在当今中国有无生命力。第五,当代中国存在的诸多问题,总体上与马克思主义产生的时代所想超越的对象类似,中国发展的方向总体上符合马克思主义的理想。
世马会记者:中国共产党的十九大明确指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是中华民族一以贯之的历史使命,不同时代有不同的表现,新时代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更有信心和能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您是这方面的知名专家,请您谈谈不同时期中国共产党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实践?
程教授:我们可以从历时性的角度来谈中国共产党对中国梦的实践。从中国梦的理论建构层面来看,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并不是今天才有的,它是近代以来中华儿女的夙愿,特别是中国共产党人始终肩负的根本使命。从毛泽东到习近平,其中国梦的基本政治理念就是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就中国梦的内在意蕴而言,它是以民族复兴为核心,包括“国家富强梦”、“民族振兴梦”与“人民幸福梦”等三个维度。从梦想的具体内容来看,中国梦包含经济强国梦、政治大国梦、文明兴国梦、社会和谐梦、美丽中国梦、健康中国梦等;从中国共产党探索中国梦的实践过程来看,集中表现在对“国家富强梦”、“民族振兴梦”与“人民幸福梦”的执着探索上,也体现在对实现中国梦的内外条件的努力构筑上。孜孜以求于民族的独立,反对帝国主义、反对封建主义的政治革命
是其主要手段和途径,工业化革命和农村的现代化社会改造是基本步骤;从世界现代化思想与实践进程来看,中国共产党的中国梦符合世界现代化的民族国家梦的内在逻辑。现代化道路主要有内源的现代化与外源的现代化,现代化的进程是波浪式地跳跃推进的。虽然道路错综复杂,但实现民富国强和民族振兴是每一个国家和民族的共同追求。
世马会记者: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是中华民族一以贯之的历史使命,但作为一个重要的政治理念,中国梦是新一代中共领导人明确提出的,请您从政治文化的角度谈谈对中国梦的理解?
程教授:我想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谈自己的一点认识:第一,中国梦为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保持活力注入了新鲜的政治资源。改革开放以来,围绕着如何改革、如何开放的问题,中国社会各界在思想方法上产生了一定的分歧。这些分歧是不可能通过一般的行政手段消除的,最好的办法就是建构一套超越这些分歧的政治文化体系。中国梦抓住了近代中国人学习西方的内在动因,反映了马克思主义改造中国的历史过程,把握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基本线索和规律、取向,既内在地坚持了近代以来中国人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合理性,又给马克思主义发展提供了符合中国习惯、心理的无限宽广的外在形式,为当前中国人凝聚共识、消除各种认识差异提供了丰富的政治资源。第二,增强了中国政府在新的时代条件下的政治话语主导权。任何国家执政党和政府都必须有一套切合本国民众人心、为他们所自觉和不自觉地认同的政治话语,这是政党政府保持社会秩序和效率的基本的文化前提之一。中国梦作为一种政治语汇,避免了一般的政治话语所具有的强烈的政治色彩,国内外的不同层次的主体都能从中看到中国新的领导人清晰的执政思路,也因其中性化的色彩和多元化的主体而呈现出巨大的包容性。第三, 为中国政治发展的走向提供了历史文化资鉴。任何现实政治的合法性、合理性、必然性都有其历史依据。中国梦是一个能把不同的政治力量、政治实践与现代化民族振兴串联在一起的政治话语,它内在地表达了对那些为中国的振兴发展在不同的实验中起推动作用的历史人物和历史活动的尊重,鞭策现实中国人去超越各种认识分歧、利益争端,共同围绕中国梦实现的目标前进。第四,反映了当前中国人对于民族文化越来越强烈的自我认同,从政治设计上适时地回应了这种认同的情感和愿望。中国梦的提出,可以使中国共产党获得强大的政治组织力,进一步扩大党的群众基础,增强党领导的合法性。任何政治理论、政治实践如果不懂得尊重民众文化上的自我认同的情感和愿望,那么它就一定会失去民心,政治秩序和效率必然会受到根本的动摇。
世马会记者: 您是党史专家,又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问题研究专家,并就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学科发展问题发表了不少文章,您觉得中共党史研究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之间存在什么样的关系?
程教授:作为一个问题,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可以说宽阔无边,涉及到了很多学科;但是作为一个二级学科,就得需要一个相对比较清晰的研究领域,要厘清和其它学科的学术边界, 要有和其他学科能够区别开来的独特的研究规范,否则无法形成真正的学科。要解决这个问题,的确很难,我觉得比较现实的是一点点来,先解决迫在眉睫的问题,比如现在从事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的队伍中有很多是曾经搞中共党史研究的,是不是在研究中国化问题的是否就必须绕开党史?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要首先问一个问题: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这个学科的研究取向是什么?或者说它的追求是什么?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又得首先要回答下面的问题:如果没有中国共产党和其主导的中国近现代社会实践,会否发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我的答案是否定的!假如没有中国共产党,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就如很多外来思潮一样,只是近现代中国历史长河中的一种先进的文化形式,更多的是具有学术和思想史的意义,充其量不过是其中科学性、批判性更强的一种理论而已。正是因为在它的影响和指导下成立了中国共产党,在中国的大地上才发生了惊天动地、彪炳史册的革命和建设实践。中国共产党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中国革命和建设自然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马克思主义不仅成为中国共产党也成为中国人民的伟大思想武器,使得马克思主义成为现当代中国的显学。在这种情况下,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不仅成为可能,也成为必要。因为马克思主义要正确地发挥其改造中国的作用,就必须要考虑中国特点,要与中国的实际结合起来,这样就必然发生中国化的问题。所以,如果不了解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不了解用马克思主义的观点改造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历史,而认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哲学的中国化或者经济的中国化或者任何其它既成的某种学科知识的中国化,实在是不懂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逻辑前提和实践旨归,实在是荒唐的见解。由此可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的基本取向是为中国共产党正确地制定路线、方针、政策提供学术支撑,为中国特色的无产阶级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提供科学的理论指导。
我们清楚了马克思理论学科的上述研究取向后,自然就能明了其学科性质了:它属于基础性研究极强的应用性学科。建立在这样的认识基础之上,我们就不难对它的知识体系,或者说它的知识基础作出大致的规划。从宏观上来看,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专业的知识体系,基本有以下几个方面:其一,中国国情。这方面的知识主要涉及到中国历史、政治、地理、民族宗教,从宏观上看这关涉到中国历史文化和自然文化。不懂得这些知识,就不可能真正地掌握中国国情,不懂得中国国情,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自然也就无从谈起,因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前提之一就是要立足中国国情;其二,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是一个指导性的思想,其零星的观点在我们的各级各类的教育中都有一定的体现,尤其是我们的中小学、大学政治教材中都对其作了不同程度的介绍。那么,作为一个专门学科的研究者,我们肯定不能满足于这些基础知识的把握,必须要在系统性和深刻性上下功夫,这就需要我们的专家们解决如何从卷轶浩繁的马列主义著作中学习能体现马克思主义整体性思想的那些知识;其三,中国共产党历史。中国共产党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实践的主体,离开了中国共产党,就无所谓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中共历史中蕴涵了丰富的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思想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经验,不熟悉中共党史去谈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极容易陷入空谈的境地,甚至陷入教条主义的泥坑;其四,近代世界史。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是指导中国革命的科学理论,她必须能把握世界大势,认清世界发展的趋势,否则就无法保证其必须具有的先进性。要想达到这样的目标,不了解世界历史、尤其是文艺复兴以来的人类历史,是肯定不行的。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涉及到治党、治国、治理社会的各个方面;它的研究方法是多元的,它对研究者素质所提出的要求也是很高的,它要求研究者要懂得马克思主义的经典作家的基本思想,懂得中国共产党的领袖们的思想,要了解中国的历史和现实,要对于政治学、社会学、经济学等等都要有所了解。但最重要的是要了解中共党史 ,了解中共领袖们的思想,不懂得党史、不懂得中共思想史 ,而谈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不可能真正掌握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精髓,不可能把握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逻辑,更不可能创造性地进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实践,反而很会容易陷入那种唯理主义的空谈和简单的诠释的境地。 所以,研习中共党史,可以说是从事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的基础。
附:程美东教授的代表性研究成果
独著、合著、主编《现代化之路——20世纪后20年中国现代化的历程》《邓小平的思维世界》《中国现代化思想史》《透视当代中国重大突发事件——建国以来中国共产党应对重大突发事件的经验教训》(上、下册)《世界现代化视野中的中国梦》十余部。
在《马克思主义研究》《中共党史研究》《教学与研究》《党的文献》《北京大学学报》《北京师范大学学报》《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杂志》《江海学刊》《探索与争鸣》《江淮论坛》《毛泽东邓小平理论研究》《毛泽东思想研究》《百年潮》《人民日报》《光明日报》《北京日报》《中国教育报》等期刊上发表了150多篇文章,多篇文章被《新华文摘》、《中国社会科学文摘》《人大复印资料》转载。
关于中共党史方面的论文主要有:《项英故意拖延了新四军北移吗》《西路军与苏维埃政权建设》《历史决定论与中国近现代史研究》《历史研究如何关注现实》《从大历史的视角来考察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历史发展 》《华国锋时代的政治变动与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2000年以来中共党史专业博士论文选题考察》《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应对重大突发事件的历史变迁》《改革开放以来中共处置城市群体性突发事件的经验》《“三个代表”论与中国共产党历史研究》《中共三代领导集体论中共党史》《孙中山的民生主义理论》《孙中山的革命政策理论》等。
关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方面的论文主要有:《关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几个问题》《关于人民内部矛盾理论当代实践价值的探讨》《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建设的历史定位和理论架构——信仰、知识、方法的有机统一》《主体意识、时代意识、问题意识:实践和创新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导向——关于抗战时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的历史审视》《论中国梦与群众路线的内在联系》《在寻求、探索、争取共识中推动中国政治发展——邓小平“南方谈话”的政治艺术》《论毛泽东对主观能动性的认识与实践》《新时期以来中国政治的渐进发展——从邓小平到胡锦涛的政治理念与实践》《应然与实然:当代中国政治的路径选择》《论毛泽东创新马克思主义的中国文化基础》《马克思主义为何在今天的中国还有生命力》《我们应怎样看待思想政治理论课》《明确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的知识基础》《关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学科发展若干问题》《马克思主义学科建设的现状与前景》《邓小平理论概念形成的历史考察》《邓小平的哲学思维方法》《毛泽东思想与中华民族精神的重新整合》等。
关于现代化问题方面的论文主要有:《突发事件的应对与和谐社会的构建》《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人口结构状况》《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社会整合体系的重建》《“现代化”与改革开放中国的历史定位》《现代化视野中的新中国60年》《论近代中国现代化的缓慢发展》《理性看待目前中国的贫富分化问题》等
讲授“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本科)”“中共历史重大问题研究(硕士)”“西学东渐与中国现代化(硕士)”“中共思想史及文献研究(博士)”等课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