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论坛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与世界社会主义的发展——“社会主义的历史、现实与未来”国际学术研讨会学术观点综述
作者: 发布时间:2018-03-04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回答了在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怎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问题,明确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基本方略。与会学者普遍认为,这一思想对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乃至世界社会主义的发展有着重大意义,值得深入探讨。
(一)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理论与现实基础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以中国和世界的发展变化为依据对党的指导思想的传承和发展,是与中国社会主义事业实践创新相呼应的理论创新,也是对新时代新问题的新回应。北京大学顾海良教授从中国梦和世界社会主义发展历程的角度,阐发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理论源点”和“逻辑起点”。他认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以近代中国及世界的变化、变革为出发点,对中国发展新的历史方位做出了准确判断。以中国道路、中国力量和中国精神为基础的中国梦,奠定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历史和逻辑起点;世界社会主义五百年运动,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提供了思想源头。北京大学黄宗良教授从社会、文化和政治三个层面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建设成就做了系统总结,认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中国经验的集中体现,有着深厚的理论与现实基础。
北京大学孙熙国教授从新实践、新时代、新使命和新理论四个维度对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方位作了深入解读。他指出,新的实践呼唤新的时代,新的时代面临新的使命和任务,因此需要有新的理论来解决新矛盾,因此,新实践、新时代、新使命和新理论密切相关。而且,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既是中国的也是世界的,既是对中国马克思主义发展的历史性贡献,也是对世界马克思主义发展的历史性贡献。
(二)世界社会主义视角下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不仅在中国共产党、中华人民共和国和中华民族的历史上有着重要意义,在世界社会主义发展史上也有重要意义。北京大学哲学系王东教授指出,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的召开,不仅标志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也标志着当代世界社会主义已经走出低谷,迎接复兴。中国共产党的十九大是21世纪的共产党宣言。
中国台湾佛光大学姜新立教授认为,在世界社会主义发展史上,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一种新型的社会主义模式,它是从生活本身出发、从人民的福祉出发建构的社会主义,它为21世纪世界社会主义乃至人类文明的发展提供了新道路与新方案。中国社会科学院姜辉研究员认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将推动世界社会主义发展进入新阶段,新时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也将为马克思主义的进一步发展做出原创性贡献。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充分展现了社会主义制度的巨大优越性,必将对21世纪马克思主义与世界社会主义的发展产生巨大深远的历史影响。
(三)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世界影响
对人类文明发展史的影响,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一个重要方面的意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成功经验,为解决全球性问题、建设高效可操作的社会制度模式,切实推动世界发展等都提供了中国智慧和方案。俄罗斯莫斯科国立大学亚历山大·布兹加林教授认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解决人类社会的共同问题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向。当今世界面临很多问题,金融危机、生态环境危机频发,但西方传统的经济学和哲学理论已难以为当代危机提供有效的解决方案,马克思主义包括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应对全球性问题、普遍性问题上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
德国不莱梅大学奥托·考斯彻纳教授、罗莎·卢森堡基金会米歇尔·布里教授等也对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给予了高度评价。考斯彻纳认为中国的社会组织形式、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一种高效的制度形式。通过对比“中国梦”和“欧洲梦”,布里认为中国领导人表现出具有伟大而明确的梦想,并且有明确的时间表即“两个一百年”来实现这一梦想,这体现出了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的执行魅力。武汉大学孙来斌教授也在发言中表示,中国制度不仅会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可靠制度保障,而且将为人类探索更好的社会制度,提供中国方案与中国智慧。
二、历史回顾:苏联等国的社会主义事业
回顾世界社会主义运动五百年的历史,有许多值得深入探究的经验与教训。2017年正值十月革命100周年,十月革命后建立的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苏联,对世界社会主义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一批民族国家相继走上社会主义道路或进行了具有社会主义色彩的建设。苏联等国社会主义道路的开辟和社会主义建设的历史,成为与会学者深入讨论的一个重要主题。
(一)苏联社会主义道路的开辟
苏联社会主义道路的开辟是在世界史上具有重大意义的事件,时隔一百年回顾这段历史,对其认识也在不断更新。南京师范大学俞良早教授分析了列宁的理论与苏联建设实践。他认为,列宁和布尔什维克党在理论上坚持了马克思主义原理,坚持了关于无产阶级政党革命性、先进性、纯洁性的基本原理,坚持了关于朝着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目标前进、克服千难万险、奋勇前进的基本原理。他们也开辟了改变旧经济关系、建设“铁一般”的无产阶级政党的领导、开辟吸收旧文化建设无产阶级新文化的新航路。
北京大学刘军教授探讨了对俄国革命的评价问题。刘军认为,评价十月革命,有三大基本原则和两种基本方法,三大基本原则分别是历史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相统一的原则、历史尺度和价值尺度相统一的原则、历史和现实相统一的原则,两种基本方法分别是阶级分析方法和辩证分析方法。他指出,对于历史事件的评价,要注意历史尺度和道德尺度的综合。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安启念教授认为苏联的社会主义是俄国封建落后的思想文化观念和社会主义道路相结合的产物,是跳跃式发展的社会主义。受发展的跳跃性和思想文化的封建滞后性所影响,这种社会主义从产生时起就必然存在很多问题,无法保证国家的持续发展。
(二)对苏联等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分析与评价
“苏联模式”的社会主义建设取得了重大成就,但也在发展中埋下了导致最终解体的危机。上个世纪,印度、匈牙利等国,也在苏联的影响下发展了社会主义。回顾这些历史,对于当今的社会主义建设也有启发意义。
剑桥大学荣休教授大卫·兰恩分析了苏联经济建设的巨大成就与解体原因,他认为苏联的建设证明工业社会可以在没有资产阶级主导、没有市场经济的情况下被建立。苏联实施的国家主导型计划经济模式在上世纪取得了成功,这种计划经济模式曾为包括中国和古巴在内的很多国家所效仿,甚至对法国、英国等欧洲国家的公共政策制定也产生了很大影响。但后来,苏联企图加入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在加入这一体系的过程中,上升的社会阶级在外部利益的支持下,积极谋求向市场经济和个人产权的转变,这一转变削弱了苏联的社会主义系统,最终导致苏联解体。
印度旁遮普大学的包文德尔印度旁遮普大学的包文德尔·辛格·提瓦纳教授和阿姆利泽纳那克大学沙拉吉特·迪黑仑教授分析了印度的社会主义发展历史过程。提瓦纳教授认为,十月革命启发了印度的殖民斗争和自由斗争,催生了印度共产党和其他社会主义性质的组织,有些组织直到今天依然活跃在印度的政治中。迪黑仑教授分析了社会主义在印度的起源、社会主义组织在印度的建立以及社会主义思想在印度的传播。匈牙利罗兰大学托马斯·克劳斯教授也简要介绍了匈牙利的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情况。
三、现实关切:当代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发展
随着经济社会环境的发展,社会主义的理论与实践都面临许多新的时代状况,需要对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对社会主义本身进行更加深入的理解。同时,面对社会发展特别是科技进步带来的新因素,也需用社会主义的角度对此进行关注。研讨会上,与会学者就当下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中的一些热点问题,提出了许多有价值的见解。
(一)对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新理解
对科学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理解一直在随着时代的进步而不断加深,北京大学孙代尧教授从四个方面分析了科学社会主义保持顽强生命力并在21世纪的中国开辟发展新境界的原因。一是科学社会主义具有在大跨度的时空范围内保持活力的内在素质,这个素质最重要就是由唯物史观提供的方法论。二是科学社会主义是关于人的解放和自由全面发展的学说,这个价值观代表了人类追求的最高境界,反映了劳动群众的根本利益。三是科学社会主义具有自我发展、自我更新,自我超越的品质,既引领时代发展,又从解读时代变迁的问题中不断丰富和发展。四是科学社会主义行走在人类文明发展大道上,是人类追求文明进步的思想,推动人类文明发展。
英国伦敦都市大学艾伦·弗里曼教授阐述了他对共产主义内涵的新理解。弗里曼认为,共产主义社会是每个人根据自身的需要、根据个人的能力本领充分发展自己的社会,它具有资本主义社会无法实现的丰富价值意涵。共产主义本身有两个非常重要的内涵,一个是自由,一个是普遍的权利和平等。这两个内涵意味着工人阶级及共产党是共产主义的实现主体,他们要为复兴共产主义提供条件。
(二)社会主义精神的内涵及变迁
“社会主义”作为一种历史久远的理念,对其本身的理解也需要从更多的角度加以丰富,北京大学宇文利教授从精神史的角度,对社会主义精神内涵及其发展变迁进行了回顾。他认为,社会主义的出现,代表了一种崭新的人类社会实践模式和社会发展模型,同时也孕育了一种前所未有的社会精神,即社会主义精神。这种社会主义精神的发展主要经历了四个阶段,从最初的公有平等精神,到人类解放精神,又发展为民主主义精神。而社会主义要想走向世界、面向未来,则必须要实现精神跃升,在世界范围内实现和平主义精神。他指出,中国的社会主义在文化和现实中都体现着这种和平主义精神。
(三)生态问题、人工智能与社会主义
生态环境问题是当前最受关注的人类的共同问题之一,奥地利维也纳大学约瑟夫·鲍姆教授探讨了生态社会主义的这一主题。他指出,生态危机的爆发主要是因为人类对大自然的过度剥削,而资本主义由于本身无法消除对劳动和自然的剥削,无法有效解决生态危机,因此需要在社会主义的制度框架下寻求生态问题的解决。鲍姆认为,解决生态问题的关键,是要从社会经济环境的总体出发制定新的联合性解决方案。中国提出的生态文明建设理念,为生态社会主义的发展提供了新的参考思路。
人工智能是最近一段时间最新兴起的热门话题,是科技进步改变人类生产和生活状况的典型体现。中央编译局彭萍萍研究员关注了这一新课题,探讨了人工智能对社会主义发展的影响。彭萍萍认为,人工智能的发展将给人类社会发展带来革命性变革,将提高劳动生产率,实现社会生产力的整体跃升;将对传统行业带来冲击并重新定义衣食住行;将冲击或重塑某些行业,导致结构性或全面性失业。人工智能的发展对未来社会发展将产生巨大影响,未来的社会主义研究将面临新的研究环境和条件,这对未来社会主义的研究提出了新要求。
四、未来展望:新时代的社会主义
社会主义的一大魅力在于它是一种有着明确未来向度的理念。当前的资本主义秩序本身存在深重的内在危机,这决定了它要向更加进步的社会形态转变,即向社会主义过渡;尽管这个过渡将是一个漫长的时期,但考察社会主义发展的历史与现实,特别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诸多成就,与会学者都坚信,社会主义将有广阔的未来。
(一)资本主义危机与向社会主义的过渡
资本主义的危机是全方位的,它的经济、社会、文化、政治等多方面都存在问题,而这些问题都只能靠向社会主义过渡来解决。美国杜肯大学教授、北京大学哲学系讲席教授汤姆·洛克摩尔重点讨论了从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的必然性以及如何过渡的问题。他认为,资本主义可以满足人类的基本需求,但是无法满足人类的个人发展需求,个人发展只能在摆脱了经济枷锁之后的共产主义社会中实现,因此必须向共产主义过渡。
莫斯科国立大学现代马克思主义研究中心研究员娜塔莉娅•亚科维拉从教育分化的角度论述了当代资本主义的危机。她认为,在背离社会主义理念的情况下,现在社会出现了教育商业化的趋向,美国、俄罗斯、印度、日本、乌干达等国家都有这样的趋势。教育商业化有可能导致教育分化,进而导致阶级分化,这是非常危险的信号,这一趋势如果继续发展,将造成严重的社会不平等和社会分层问题。
英国肯特大学荣休教授肖恩·赛耶斯也关注了当代资本主义的危机与社会主义的可能性。他指出,苏联虽然最终解体,但是十月革命留存下来的社会活力仍然存在,这种活力是社会主义继续发展的动力。鉴于当前资本主义充满危机与发展停滞的状况,社会主义是有未来的,甚至有可能建立激进的新秩序。意大利Marx Ventuno杂志编辑安德瑞·卡托纳关注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文化问题。他认为向社会主义的转变不是一个自发的过程,需要有清晰且强大的政治文化引导未来的人类进入社会主义。
(二)关于社会主义未来发展的展望
与会学者普遍对社会主义的未来充满了信心,但也认为社会主义要顺利发展,需要不断根据新的时代状况进行与时俱进的自我调整,不断实现新目标。俄罗斯莫斯科国立大学研究员达雷尔·扎布罗夫对社会主义经济的新模式发表了独到看法。他认为,不能全盘否认计划经济,转为市场经济。市场和计划都是过时的机制,现在需要的是一种新的方式来推动发展,这种新的方式是市场和计划机制二者的辩证统一。这种新方式与当今很多国家实行的混合经济不同,它是经济管理的新方式,是人民的或者自治的方式,这种方式有计划,但不集权,不是私人占有,这种方式能够代替市场成为管理经济的新方式。
美国纽约城市大学教授理查德·沃林教授回顾了欧洲各国特别是法国的社会历史发展进程,认为要想发展社会主义,必须正确理解马克思主义和社会主义,不能僵化、教条地理解马克思主义。沃林表示,马克思对社会主义的论述和预测是基于19世纪的历史情况的,21世纪情况已经发生了变化,现实的革命形势也发生了巨大变化,因此关于社会主义发展的理论也要进行变化,现实的社会主义是比较有弹性的去僵化的过程。只有在立足历史与现实的基础上,才能对社会主义的未来作出有意义的展望,更好地促进社会主义的发展。
北京大学孙蚌珠教授从中国共产党的奋斗历史出发,阐释了社会主义的实践历程及光明前景。孙蚌珠指出,中国共产党始终把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作为现实奋斗目标,并且有计划、有步骤地实现目标,实现了长、中、短期目标的统一。社会主义在中国的发展进程和所取得的成就,以及现在所具备的发展潜力,都展现了社会主义未来的光明图景。
本次会议影响广泛,讨论主题丰富,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加拿大约克大学荣休教授赛义德·拉尼马表示,自己这次会议讨论的丰富内容印象深刻,回到加拿大之后自己要做一个中国形象的积极宣传者,为加拿大和中国之间的学术交流贡献力量。莫斯科国立大学柳德米拉·布兹加林教授表示,俄罗斯也举办过很多类似的研讨活动,但中国举办的此次会议无论在规模上,还是在议题讨论的广度和深度上都让人影响深刻。与会学者普遍,这次会议为国际学者间的交流沟通提供了很好的平台,有力推动了社会主义理论和社会主义实践在当代世界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