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要事件与新闻
第四届世界马克思主义大会分论坛二“中国共产党与中华文明的现代化” 会议纪实
作者: 发布时间:2025-11-212025年10月11日至12日,第四届世界马克思主义大会分论坛二在北京大学顺利举办。本场分论坛聚焦“中国共产党与中华文明的现代化”核心主题,汇聚中、英、俄、越、美等多国20余位专家学者,通过上下半场专题研讨与自由讨论相结合的形式,深入剖析中国式现代化的理论逻辑、实践路径及其对人类文明发展的重大意义,为全球文明进步与现代化探索贡献思想智慧。

10月11日下午上半场:多维解构中国式现代化的文明内涵与实践根基
11日下午的首场会议中,中外学者围绕中国式现代化的文明观塑造、理论溯源、国防探索及国际镜鉴等议题展开深度对话,会议氛围热烈,思想碰撞频繁。
山东省高校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研究院院长、山东师范大学原党委书记商志晓教授以《中国式现代化塑造新的文明观》为题,系统阐释中国式现代化与新型文明观的辩证关系。他指出,中国式现代化通过全面协调的实践,不仅创造新文明形态,更生成系统性、独特性的新文明观——这一文明观立足社会主义基础、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为指导,以高质量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共同富裕为目标,既扎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又倡导文明交流互鉴,为中国式现代化提供精神支撑与观念指引。
英国西英格兰大学 Alpesh Maisuri 教授聚焦批判教育学,从新自由主义批判与批判性教育价值双重视角切入。他定义新自由主义“市场化、无政府治理、自主性”三大特征,指出其在推动技术发展的同时,加剧财富分配不公、教育商品化等问题,甚至通过教育系统“神秘化”掩盖自身弊端;而批判性教育的核心任务,在于通过对话引导学生思考世界现状、理想未来、实现路径,为人类文明发展探索替代方案。
清华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刘书林教授在《中国现代化文明的形成逻辑与理论思考》中,强调科学社会主义是中国式现代化文明的思想武器与本质规定。他提出,中国现代化文明新形态的形成,依赖于马克思主义指导、革命建设实践与自我认知深化三大基础;同时呼吁深化四大核心问题研究,包括阐明落后国家社会主义革命的历史必然性、警惕“亚细亚生产方式”理论陷阱、推动“第二个结合”与学科协同构建大历史观。
中国马克思恩格斯研究会副会长张树德研究员则以《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对中国式国防现代化的探索》为题,从理论渊源、阶段划分、主要成就、宝贵经验与当下意义五方面展开论述。他指出,中国式国防现代化以马克思列宁主义经典理论为根基,吸收国内外经验教训,历经初步现代化、加速发展、迈向世界一流三阶段,形成党对国防绝对领导、科技强军、军民联合驱动等宝贵经验,为国家发展与世界和平提供坚实保障。

在自由讨论环节,学者们围绕中西方教育理念差异、文明新形态核心轮廓、中国式现代化路径等议题深入交流。针对Troshchinskiy Pavel Vladimirovich 研究员的提问“英国公众对高昂教学费用的态度”,Alpesh Maisuri教授回应称,撒切尔执政后英国教育深度商品化,公众虽不满高学费却因无力改变而默许,师生关系异化为金钱交易,学术纯粹性受损;中国传媒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刘洁副教授就“新文明观与人类文明新形态的区别”提问时,商志晓教授明确三者层次——中国式现代化是实践层面,文明是社会发展境界,文明观是观念凝练,强调人类文明新形态需从“实体存在状态”而非单纯理念层面理解。苑秀丽研究员就“文明新形态轮廓”进一步提问,刘书林教授回应到“文明新形态轮廓”的核心逻辑是以中国社会形态“高低高”独特演进曲线为历史根基,以封建制度惯性阻碍资本主义转型为现实制约,以近代借社会主义革命实现形态跨越为关键转折,强调文明新形态需从“历史-现实-转折”完整脉络而非单一阶段理解。

10月11日下午下半场:聚焦文明转型与制度贡献,深化现代化实践探索
11日下午下半场会议,学者们围绕中国式现代化开启阶段特征、习近平法治思想国际镜鉴、毛泽东探索经验、文化主体性及社会主义制度文明价值展开研讨,进一步丰富议题维度。
郑州大学学术副校长、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刘吕红教授以《中国式现代化的开启和超越》为题,明确新中国成立初期是中国式现代化开启阶段。她指出,学界关于现代化开启时间有 “19世纪中叶说”“中国共产党成立说”“新中国成立说”“改革开放说” 四种观点,而新中国成立后开启现代化建设,是因近代中国两大历史任务——国家独立、人民解放已在新中国成立前完成,现代化建设成为新任务;此阶段核心是工业化与城市化,且工业化先行、城市化滞后,后续叠加信息化、农业现代化等因素,形成中国特色现代化道路。
俄罗斯科学院中国与现代亚洲研究所政治研究与预测中心主任Troshchinskiy Pavel Vladimirovich 研究员以《俄罗斯视角下的习近平依法治国思想》为主题,对比马克思主义在俄中发展差异。他提到,苏联解体后俄罗斯马克思主义研究衰落且缺乏文化传承融合,而中国坚持马克思主义与传统文化结合;习近平法治思想植根马克思主义法学理论,融合儒家、法家等思想,明确党的领导与依法治国统一,并建议俄罗斯借鉴中国“不摧毁传统、实现新旧融合”的治理经验。
武汉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丁俊萍教授在《毛泽东对中国式现代化的探索:历史特点和现实启示》中,认为毛泽东的探索有四大特点:坚持社会主义道路、以工业化为主体兼顾全面发展、立足国情独立自主建设、勇于坚持真理修正错误;并提炼出现实启示:坚持党对现代化的领导、从实际出发、推进现代化整体性协调发展、坚持人民至上。
华南师范大学学术委员会主任陈金龙教授围绕《文化主体性与中华文明现代化》,阐释文化主体性的核心是民族国家在文化发展中的自主性,具有“主导性与包容性”“主观性与客观性”等辩证特征,是文明存续、文化自信的前提,更是推动中华文明现代化的根本动力,通过自觉意识、自主立场、独立创造实现文明现代更新。
中国社会科学院马克思主义研究院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研究部主任苑秀丽研究员以《社会主义制度的诞生对人类文明的贡献》为题,指出社会主义制度的诞生为人类文明的历史性贡献:它通过十月革命打破资本主义一统天下,开辟了全新的文明发展道路;苏联及各国共产党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作为反法西斯中流砥柱,捍卫了人类文明成果;中国等社会主义国家建设成就为资本主义世界提供改革参照,推动反殖民进程。
北京外国语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韩强教授在《中国共产党依规治党的世界贡献》中指出,依规治党是中国共产党管党治党的根本特色,为发展中国家政党转型提供方案、为世界政党治理风险控制贡献智慧、为巩固执政地位提供思路,同时中国坚持不输出模式,以经济动力、文明互鉴助力世界和平发展。

该半场自由讨论环节,丁俊萍教授就“中国发展经验对俄罗斯的启迪”提问,Troshchinskiy Pavel Vladimirovich研究员回应称俄罗斯高度关注中国改革开放政策及法律法规对经济政治发展的作用;双方还就“革命话语”进行交流,俄罗斯学者提及苏联时期革命是解决问题的唯一途径,丁俊萍教授则指出对中国来说,“革命”可以做多维解读,现在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也可以称作是广义的社会革命。

10月12日上午上半场:深化阐释人类文明新形态的逻辑与世界意义
12日上午的会议延续深度研讨氛围,学者们从人类文明新形态的辩证逻辑、意识形态功能、文明观演进、国际启示等维度展开论述,进一步拓展议题深度与广度。
中国社会科学院马克思主义研究院副院长陈志刚研究员在《人类文明新形态深刻逻辑》中提出,人类文明新形态是中国共产党的伟大创造,其形成依赖“四大支柱”:强党引领提供政治保障,人民主体性奠定动力根基,“两个结合 构建根本方法,中国式现代化筑牢现实路径。他强调,这一文明新形态需党的领导、人民支持、科学方法与实践基础协同发力,方能实现综合创新。
哈尔滨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刘爱军教授以《社会发展及其意识形态向度》为题,从马克思主义视角剖析社会发展与意识形态的关系。他指出,意识形态作为社会结构关键组成,具有政治导向、价值引领、社会整合、社会治理四大功能,其实践需坚持党的领导与马克思主义指导,融入国家治理全过程,为现代化建设提供精神动力。
北京交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韩振峰教授在《中国式现代化文明观及其世界意义》中,梳理中国式现代化文明观的生成逻辑与核心要义。他提出,这一文明观以马克思主义文明观为理论基础、以社会主义文化为内核,呈现“五大文明”协调发展的结构特征,不仅代表人类社会发展总趋势,更为其他国家探索现代化文明提供经验,开辟了马克思主义文明理论新境界。

天津师范大学新时代马克思主义研究院执行院长杨仁忠教授则聚焦《中华文明现代化的历史逻辑与中国共产党的使命担当》,指出近代中华文明陷入科技落后、社会结构不适、历史主体性动摇三重困境,而中国共产党通过“两个结合 激活传统文化、以制度创新提供保障、以文明自觉坚定自信,成功打破“西方中心论”,为非西方文明现代化提供范式。
南京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倪春纳教授以《中国共产党文明观的历史演进》为题,梳理出中国共产党文明观的四阶段演进: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在反对割裂历史的同时确立社会主义方向,并辩证思考中西文明关系;社会主义革命建设时期,文明观从侧重工业建设逐步拓展;改革开放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进一步强调精神文明、和谐社会建设与借鉴外来有益成果;新时代以来,通过深化对中华文明历史的认识提出“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两个结合”根本路径,并在全球视野下倡导文明交流互鉴。

在自由讨论环节,学者们围绕“音乐在文明发展中的作用”“数字文明的定位”“中国共产党历史研究”等议题进行交流。中国音乐学院思政部李先灵副教授指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音乐、革命音乐与社会主义先进音乐共同助力文明传承与交流。程美东教授、陈志刚研究员、刘爱军教授围绕文明的类型和形态定义及其标准为题思考文明形态的多维度,认为文明不仅包含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还应融合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如今,数字技术已超越单纯的技术范畴,深刻影响生产方式、思维方式、交往方式和文明传承方式。虽今天的“五大文明”分类未将其单列,但其对社会整体运行的变革作用不可忽视,值得进一步探讨其定位与内涵。

10月12日上午下半场:解析文明新形态内涵,探讨世界历史意识与西方实践
12日上午下半场会议,学者们围绕中国式现代化个性特征、人类文明新形态核心内涵、马克思主义传播影响、世界历史意识及西方马克思主义实践展开深度研讨,凝聚更多思想共识。
北京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程美东教授在《中国式现代化的中国个性特征》中提出,中国式现代化基于中国特殊国情,启动阶段面临多重任务、资金短缺等问题;借鉴世界现代化经验教训,拒绝复制西方殖民扩张、贫富分化模式;1949年后形成“人口规模巨大、共同富裕、两文明协调、人与自然和谐、和平发展”的特色道路。
越南社会科学翰林院Pham Van Duc教授以《中国式现代化的系统战略及其对越南等发展中国家的启示》为题,指出中国式现代化融合市场经济与社会主义目标,形成“科技创新驱动、减贫惠民、生态优先、法治保障”的完整战略体系,为越南等发展中国家提供产业升级、可持续发展参考,同时强调需结合本国国情应用。
南京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洪光东教授聚焦“人类文明新形态”核心内涵,提出其“新”体现在三方面:全面超越资本主义文明,以人类发展逻辑取代资本逻辑;重塑社会主义文明范式,通过中国式现代化定义其内涵;指向未来共产主义文明,新质生产力、人类命运共同体等理念提供现实启示。
北京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助理教授裴植在《早期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对中国哲学社会科学发展的影响》中表示,马克思主义早期传播为中国哲学社会科学领域带来新概念、新方法,确立理论联系实际导向,经历自发(1919年前)-自觉(1919 年后)阶段,1927年前形成以问题为导向的“知识域”,奠定学科发展基础。
北京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助理教授李洋以《中国共产党现代化观点演进中的世界历史意识》为题,梳理出党对世界历史意识的三阶段认知:近代被动接受“世界历史”并提出现代化目标,改革开放时期突破线性史观、融入世界,新时代以“塑造世界历史”姿态成为文明贡献者,实现从“追赶者”到“引领者”的转变。
北京大学北京国际数学研究中心博士后William Vickery在《在西方的马克思主义实践》中,分析西方马克思主义实践教训:20世纪美国部分理论家脱离实践,而美国共产党通过团结工人壮大、进步劳工党组织反战运动证明工人阶级革命潜力,但左翼运动因路线分歧受挫;他指出,需加强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教育,激发工人阶级反帝意识。

该半场自由讨论环节,美国蒙特利尔大学学者Grover Furr表达希望对于中国共产党历史更加深入的了解,韩振峰教授予以回应,特别提到了党的辉煌历程中的五次反“围剿”斗争。助理教授李洋为其推荐哈佛大学教授李侃如(Kenneth Licbcrthal)的学术著作Governing China、毛泽东和邓小平的人物传记、中国共产党历史展览馆等,为其提供研究参考。

分论坛二圆满落幕:凝聚共识,共探文明进步之路
为期两天的分论坛二围绕“中国共产党与中华文明的现代化”主题,中外学者通过专题发言与自由讨论,在中国式现代化的理论逻辑、文明观内涵、实践路径及世界意义等关键议题上形成广泛共识。本次分论坛不仅深化了对马克思主义文明理论的研究,更搭建了中外文明交流互鉴的平台,为人类文明新形态的探索与全球现代化发展注入思想动力,为第四届世界马克思主义大会的成功举办增添重要成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