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要事件与新闻
“社会主义与人类文明多样性”主题论坛会议综述——第四届世界马克思主义大会专场论坛
作者: 发布时间:2025-11-212025年10月12日上午,第四届世界马克思主义大会“社会主义与人类文明多样性”专场论坛在北京大学理科五号楼352会议室举办。此次会议邀请到北京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闫志民,加拿大约克大学教授Marcello Musto,清华大学首批文科资深教授吴潜涛,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教授、《理论视野》杂志主编秦刚,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副所长、研究员周丹作主题发言,50余名访问学者、学生参会。会议由北京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学术委员会主任、教授孙代尧主持。




北京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闫志民从“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出发,阐述当代中华文明的自主性、创造性、现代性和多样性。基于此,闫志民教授作四点发言。第一,要把文化提高到十分重要的地位。只有立足于波澜壮阔的中华五千年文明史,才能真正地理解中国道路的历史必然、文化内涵和独特优势。第二,强调中华民族的文化自信自主和自强。只有具备文化的主体性,才能塑造文化意义上的坚定的自我,而文化自信、自主的目的是为了更好地实现文化自强。第三,实行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这一结合着力于解决怎样使马克思主义扎根中国大地、“魂”和“根”怎么结合起来的问题,根本方法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契合融通,并在此基础上运用马克思主义对中国传统文化进行现代化转化、创新性发展。第四,为推动共建人类文明做出中国贡献。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全球文明倡议”,表明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在精心布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同时,也在积极地谋划人类文明如何发展。

闫志民 北京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
加拿大约克大学教授Marcello Musto围绕着研究晚年马克思思想的重要性与当前成果,强调阅读马克思主义经典文本对于理解当今世界、处理现存危机具有重要意义,当今学者有必要挖掘马克思未完成著作、书信、书籍摘抄与评论中蕴含的思想要义。关于“晚年马克思”生平与思想研究不足的现状,Musto教授认为具有多重原因:首先,马克思在这一时期的著作大多“未完成”,由此导致关于“马克思晚年的困境”的误解;其次,马克思的若干文献至今仍缺乏完整的权威版本;最后,马克思晚年著作内容极为复杂且晦涩难懂。Musto教授指出,马克思晚年的研究方向存在着“全球南方转向”和“向过去延伸”两大特色,其中蕴含的诸多思想对今日全球发展仍具有突出借鉴意义。

Marcello Musto 加拿大约克大学教授
清华大学首批文科资深教授吴潜涛认为,爱国主义在社会主义文明中占据重要地位,是社会主义文明的根基与标识。他提出,社会主义文明的爱国主义,是无产阶级国际主义的爱国主义,它是中国共产党思想理论发展中对马克思主义爱国主义最经典的表述,是在抗战时期毛泽东提出的爱国主义与国际主义思想的基础上不断丰富、完善和发展的。伟大的精神具有永恒的价值,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抗战精神在革命与建设时期发挥突出作用,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同心同德、自强不息的精神纽带,至今仍有重要的时代价值。最后,吴潜涛教授指出,新时代弘扬抗战精神、弘扬无产阶级国际主义的爱国主义精神,既要高扬新时代爱国主义的伟大旗帜,又要有国际视野和天下情怀,积极地构建以合作共赢为核心的新型国际关系,共同推进世界和平与发展的崇高事业。

吴潜涛 清华大学首批文科资深教授
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教授、《理论视野》杂志主编秦刚以《人类文明的演进和中国共产党人的文明贡献》为题作主题发言。他指出,要立足唯物史观考察人类文明的发展进程和现实形态,认识到当今时代最重要的文明课题是探讨何种社会制度更能引领人类文明的发展方向、何种现代化模式更能契合人类文明的进步诉求。接着,他提及资本主义文明的发展因其内在矛盾而面临历史性挑战,社会主义文明的产生与发展,则是历史辩证法的必然产物。最后,秦刚教授提到中国共产党人对人类文明作出了卓越贡献,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革命与建设实践,成功实现了社会主义与现代化的有机融合,创造了中国式现代化与人类文明新形态。这一文明形态超越了“规模与质量”“公平与效率”“物质与精神”“人与自然”等二元对立困境,打破了“零和博弈”的思维定式,走出了一条不同于西方传统民主模式的新道路。

秦刚 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教授、《理论视野》杂志主编
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副所长、研究员周丹提到,中国式现代化蕴含的价值观是对“什么样的现代化是正当且值得追求的”这一核心价值问题的根本回答,是中国式现代化“六观”中的“灵魂”。中国式现代化蕴含以人民为中心的根本价值观,以共同富裕、协调发展、和谐共生、和平发展等为重要内涵的基本价值观,形成一个完备的价值体系。其中,人民性是马克思主义的本质属性,人民至上是中国式现代化最根本的价值追求;实现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本质要求和显著特征,是社会主义价值观的集中体现;中国式现代化的价值追求不仅强调满足人们的物质生活需要,而且强调丰富人们的精神文化需求,保障每一个人都能同等地获得促进其智力和体力、能力和个性充分发展所需的机会和条件;中国式现代化在反思西方现代化所带来的生态问题的基础上,继承发展马克思主义关于人与自然辩证统一的理论精华,形成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态价值观;中国积极践行和平发展理念,推动全球格局向着更加公平正义的方向发展,这种和平发展的价值观,为构建更加美好的世界提供了中国智慧。

周丹 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副所长、研究员
在提问交流环节,与会听众围绕着当今马克思主义理论发展的新形态、世界文明演进的代表性论断、人类文明新形态的实现、中国式现代化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相关问题进行提问。专家一一予以专业且细致的解答,与会听众表示受益匪浅。





最后,北京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学术委员会主任、教授孙代尧进行总结发言。他指出,马克思主义和社会主义的思想和实践要放在人类文明发展的历史长河中考察。社会主义是人类文明发展大道上的产物,是近现代人类文明发展史的一部分,人类文明发展史中间包括了社会主义的发展史。社会主义的发展推动了人类文明的发展,也对世界文明的多样性和人类文明发展做出了重要的贡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走自己的路,但是也是走人类文明发展之路,它是社会主义的当代形态,也是一种全新的人类文明形态。

会议在掌声中圆满落幕。此次论坛围绕着“社会主义与人类文明多样性”这一主题,促进国内外马克思主义学者的思想碰撞与学术交流,兼具高端性、前沿性、现实性,为更好理解当代马克思主义发展与人类文明发展提供有益探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