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要事件与新闻
第四届世界马克思主义大会分论坛一“马克思主义与人类文明新形态的构建”会议纪实
作者: 发布时间:2025-11-212025年10月11日至12日,第四届世界马克思主义大会分论坛一“马克思主义与人类文明新形态的构建”在北京大学英杰交流中心第一会议室成功举行。论坛由天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颜晓峰教授、《马克思主义研究》执行主编任洁研究员、北京大学哲学系王东教授、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副所长刘志明研究员分段主持,汇聚了来自中国、爱尔兰、法国、墨西哥、意大利等国的二十余位知名学者。在为期两天的会期内,与会学者通过深入研讨,围绕马克思主义文明观的当代发展、中国式现代化的文明意蕴、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等重大议题展开了富有建设性的对话。
第一场

10月11日上午,分论坛第一场研讨开始。上半场研讨会由天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颜晓峰教授主持。

北京师范大学哲学学院院长吴向东教授在题为“中国式现代化的文明性”的发言中指出,西方现代化模式在历史上虽取得成就,但其根底是一种建立在主客二分、对立与克服基础上的“对抗性文明”。相比之下,中国式现代化展现出以“辩证理性”、“关系思维”和“共同体原则”为内核的“建构性文明”特质,强调工具理性与价值理性的统一、普遍性与特殊性的辩证法,通过平等互鉴解决全球性问题,在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自身、人与世界的关系上呈现出建设性而非对抗性的新范式。

爱尔兰都柏林城市大学海伦娜·希恩教授以批判的视角,犀利指出了当前全球面临的系统性文明危机。她列举了战争、环境破坏、经济不平等、精神危机等一系列交织并发的现象,认为这些是“资本主义现代化模式”处于腐朽和退化阶段的必然结果。希恩教授强调,马克思主义提供了分析这些系统性危机的唯一完整框架,中国作为由承诺走社会主义道路的政党领导的国家,在融入全球体系的同时具有批判资本主义、探索超越资本主义道路的独特潜力。

武汉大学21世纪马克思主义研究中心主任袁银传教授聚焦于“现代化的共同特征与中国特色”,系统论述了“现代化”这一过程性概念的四个共同特征:对传统的反思与超越,由反映现代精神的先进阶级领导,追求工业化与城镇化,依靠科技、资本、市场“三驾马车”推动。他详细阐释了中国式现代化如何在这些共同特征上实现了对西方资本主义现代化的“整体超越”,包括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与社会主义方向、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导向、走同步并联式发展道路、有效调控资本与市场,从而开创了人类文明新形态。

山西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任定成教授从六个层面深入解读了“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丰富内涵与重大意义。他认为这一理念超越了传统国际关系范式,是一种关乎整个人类命运的世界观;是一个包含多层次主题且各层级间存在“竞相性”关系的复杂系统;对各项战略部署的原理思想具有统领性意义;是继承发展中国传统和吸收借鉴西方传统的共同体思想;在实践上具有从伦理愿景到实践构建的独创性;是引导多种社会制度并存的人类社会走向马克思主义所设想的美好未来的现实行动方案。

在上半场的自由发言环节,与会学者与听众就中西文明比较方法论、现存世界危机根源、市场机制与资本引导等议题进行了坦诚深入的交流。



针对中西方文明比较的提问,北京大学王东教授提出,人类文明自古存在环地中海西方文明体系和环太平洋东方文明体系两大体系,二者在国家形成、家庭观念、人性理解上存在深刻差异。他认为,当前世界面临的七大危机,根源在于由资本逻辑出道的现代西方文明形态,已经成为普遍性危机。他强调,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宝贵思想资源为解决危机提供了启示。

海伦娜·希恩教授补充强调,不应将“西方文明”本质化或单一化,需要看到其内部多样性,马克思主义本身也源于西方,但旨在超越资本主义。她认为,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对比,以及传统中无论中西的非资本主义因素,比简单的东西方地理划分更具分析价值。

在回答关于如何引导资本健康发展的问题时,与会学者援引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原理,指出关键在于处理好资本与劳动的关系,通过重建“个人所有制”(即联合起来的劳动者共同占有生产资料)等根本性举措,最终实现“劳动的政治经济学对资本的政治经济学的胜利”,使资本服务于人的全面发展。


下半场研讨由中国社会科学院马克思主义研究院任洁研究员主持。

吉林大学哲学社会学院院长白刚教授在题为“作为文明论的《资本论》”的发言中提出,《资本论》表面探讨的是资本,实质追求的是人的自由解放,即“变资本的独立性和个性为活动着的人的独立性和个性”。他从五个层面论证了这一观点:文明是“人之开化”;资本是“文明的另一名称”但代表的是“物的文明”;《资本论》要实现从“资本的文明面”向“高度文明的人”的转向;《资本论》是“新文明的助产婆”;《资本论》的文明观有望开创以“劳动框架”取代传统“理性框架”的“新轴心时代”。

墨西哥国立自治大学环境地理研究中心布莱恩·迈克尔·纳波利塔诺高级研究员从生态马克思主义视角,提出“实质性平等、自主性和可持续性”应成为生态文明的三大相互关联的支柱。他引用马克思在《资本论》中的论述,说明真正的可持续发展要求人类作为地球的“托管者”而非“所有者”,这与资本逻辑下的“生态现代化”有本质区别。他认为中国的生态文明建设实践为世界提供了重要借鉴。

天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颜晓峰教授在“中华文化主体性是中华文明传承兴盛的生成力量”发言中,将“文化主体性”阐释为文化的能动性、自主性和创造性。他指出,中华文化主体性根植于中华民族在历史实践中锤炼出的“中华民族主体性”,展现了中华文明连续、创新、统一、包容、和平的突出特性。新时代倡导的中华文化主体性,是一种自立自主、自强自信、开放包容、变革创新的文化。

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薄国强(罗兰·博尔)教授通过分析恩格斯在《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中提出的历史分期法“蒙昧时代、野蛮时代、文明时代”,强调这是一种科学的、历史的分析而非道德评判。他阐述了恩格斯关于文明发展阶段的辩证法,即新的文明形态需要吸收传统文化中的精华,并以更高级的形式将其“复活”和“扬弃”,“古为今用”是马克思主义理解文明演进的重要原则。

首都师范大学哲学系杨生平教授在发言中论证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形态的形成是构建中国人类文明新形态的前提。他深入分析了构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形态的三大逻辑:历史逻辑,即特定历史条件下走向社会主义的必然性;理论逻辑,即科学社会主义要求高度发达的生产力;实践逻辑,即通过改革开放利用资本发展生产力。他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是“驾驭资本逻辑的社会主义”,“第二个结合”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形态向更大范围人类文明形态进步、形成新的文化生命体的必由之路。

在下半场的自由发言环节,与会学者就“文化主体性”等议题展开了深入交流。海伦娜·希恩教授提出,在全球化与人口流动加剧的今天,个人的文化身份认同已不再单纯由国籍或出生地决定,因此对文化主体性的理解应更具开放性与包容性。中外学者从中国近代历史语境、文字统一性对文明传承的作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具体实践等角度进行了回应,强调了在融入世界进程的同时,保持文化自觉自信和主体性对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独特意义。薄国强教授引用毛泽东关于“没有抽象的马克思主义,只有具体的马克思主义”的论述,为讨论提供了哲学注脚。


首日议程在热烈而富有启发性的讨论中落下帷幕,为第二天的研讨奠定了坚实基础。
第二场

12日上午,分论坛第二场研讨开始。上半场研讨由北京大学哲学系王东教授主持。

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副所长刘志明研究员从四个方面总结了中国推动全球文明倡议落地的实践探索:尊重世界文明多样性,通过搭建各类高层对话平台促进文明平等对话;在多边舞台上弘扬全人类共同价值;通过文化遗产保护等领域的务实合作重视文明传承与创新;加强国际人文交流合作。这些探索为促进文明互鉴、应对全球挑战贡献了中国智慧。

法国国际通讯前主编帕特里克·图雷先生通过详实的数据对比,论证了资本主义主导的西方霸权正走向终结,以金砖国家+上合组织为代表的“全球南方”在人口、地理、经济和文化上展现出巨大潜力。他指出,美国基于单极霸权思维的外交政策客观上推动了全球南方的团结,标志着人类历史进入决定性阶段。

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罗骞教授提出应从五个关键维度理解“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这一概念:主体性(体现现代人自觉改变世界的主体意识)、总体性(涉及人类存在方式的整体变迁过程)、超越性(指向未来的综合创新)、包容性(坚持开放互鉴)以及渐进性(长期的历史过程)。这五个维度为理解和推进人类文明新形态构建提供了原则性框架。

北京交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高正礼教授从马克思主义发展史视角,探讨了人类社会现代化与马克思主义世界命运的关系。他指出,马克思主义诞生于对资本主义现代化困境的批判之中,资本主义现代化过程中哲学、政治经济学、社会学、历史学等思想理论的发展成为了马克思主义诞生和发展的思想文化资源,其发展与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实践起伏密切相关,中国式现代化的成功开创和推进使马克思主义焕发出新的生机活力,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构想与人类社会现代化的美好前景是一致的,必将在新的创新发展中展现出强大生命力。

云南大学政府管理学院院长蒋红教授从三个方面论证了“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行”这一论断的内在逻辑: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贯穿了正确的立场、观点、方法;坚持了世界观、方法论与立场、观点、方法的辩证统一。这正是其能够引领中国式现代化、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的根本原因。

贵州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宋小红教授以“马克思主义观与人类文明新形态的平等互鉴逻辑”为题,阐述了马克思主义文明观以实践为核心、坚持双重评价尺度的特点,为文明平等互鉴奠定理论基础。她提出人类文明新形态的互鉴逻辑是对传统“文明冲突论”的超越,并指出当前面临如何在人工智能时代平衡技术赋能与人文引领等理论与实践难题。

在自由发言环节,海伦娜·希恩教授就“马克思主义在当代中国何处体现”及其影响力问题发表了看法,引发了与会学者的热烈讨论。刘志明研究员回应指出,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关键在于与实践相结合,体现在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国民教育体系以及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体系的构建中,其最重要影响在于指导中国实践取得巨大成功。高正礼教授补充认为,马克思主义深刻融入中国的发展道路、理论构建和价值观塑造中。此外,与会学者还就如何加强国际社会对社会主义国家的支持进行了简短交流。



下半场研讨由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副所长刘志明研究员主持。

北京大学哲学系王东教授以“马克思主义文明观与中华文明创新性——开创人类文明新形态的理论源头与时代潮头”为题,结合60年研究积淀,论证了马克思文明观贯穿其思想始终,并对西方资本主义现代文明进行二重性批判。针对“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何处”的提问,他指出,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三次理论飞跃、国家发展实践以及北京大学作为中国马克思主义研究重要策源地的学术传承,共同构成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生动体现。他强调,中华文明作为连续发展的原创文明,其“天人合一的宇宙观”“仁者爱人的互主体观”“阴阳交合对立统一的发展观”“义利统一、兼容并包、共同发展的价值观”等哲学理念意义深远。“两个结合”尤其是“第二个结合”是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的“文化奇迹”。

北京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李少军教授以原云南省委书记普朝柱的实践为案例,从微观层面阐述了“马克思主义如何改变世界”。他指出关键在于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核心是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和历史唯物主义(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与群众路线的工作方法)。普朝柱在云南省情基础上成功探索出以特色轻工业积累资金反哺重点建设的发展路径,证明了马克思主义行的真谛在于指导实践、推动发展。

北京邮电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张传泉教授系统回顾了“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这一命题的“历史出场”。他梳理了从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为现代化创造社会条件,到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确立“四个现代化”目标,再到改革开放新时期提出“中国式的四个现代化”,直至新时代形成系统完整的中国式现代化理论体系的演进历程。他从国家富强、民族复兴、人民幸福三个维度阐释了其时代意蕴,提出统揽“四个伟大”、发展“五大文明”、实施“六大战略”是未来的路径选择。

山东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王青教授从哲学层面深度剖析了中国式现代化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的丰富意蕴。她指出,这一新形态首先贯穿唯物论“一切从实际出发”的根本要求,体现在解答中国之问、洞察时代之问、回应人民之问、探索世界之问的实践中。其次,它深刻体现了人类文明发展演进的辩证法规律,是普遍性与特殊性、继承性与超越性、守正性与创新性、统一性与多样性的辩证统一。最后,它彰显了对人民至上唯物史观的坚守,以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为价值归旨。

南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罗科·拉科尔特副教授从葛兰西的“翻译”理论视角,为理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提供了独特思路。他认为,中国共产党将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过程,是一种深刻的理论“翻译”和实践“转化”,超越了单纯的语言转换,涉及政治、军事等多重维度,是基于中国客观现实的“创造性转化”。他特别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成功,正是将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理论进行创造性“翻译”,使其服务于社会主义目标的典范。

北京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助理钟启东副教授提出了“意识形态与文明关系”的深刻命题。他阐述了意识形态在文明判定(定义标准)、相信(想象与信仰)、教化(传承与塑造)、建设(具体实现)四个阶段的功能,认为意识形态的出场本身是文明进步的标志。他指出,人类文明新形态的构建是持续的光照过程,当前成就如同“黑夜中的手电筒光”,仍需不断拓展。

在自由发言环节,与会学者们就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契合点、马克思是否具有“共同富裕”思想、列宁是否有“现代化”思想等议题进行深入交流。武汉大学袁银传教授结合五四运动历史,强调了马克思主义满足中国救亡图存需要而被选择的历史必然性。王东教授强调,要避免学术研究的“学院化、教条化、碎片化、边缘化”倾向。



本次分论坛研讨深入、交流充分,在两天的会程中,参会学者对“马克思主义与人类文明新形态的构建”这一分论坛主题进行了深入探讨,主旨发言内容深刻、自由讨论氛围热烈,学者们各抒己见,畅所欲言,从宏观理论到微观案例、从历史梳理到哲学反思、从中国实践到国际视角,展现了马克思主义在分析和应对当代世界难题、指引人类文明未来发展方向的强大生命力。分论坛在富有建设性的学术氛围中落下帷幕,为推动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深化对人类文明新形态的认识贡献了宝贵的思想资源。

与会成员合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