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要事件与新闻

第四届世界马克思主义大会分论坛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明形态与治理体系”学术研讨会纪实

作者:     发布时间:2025-11-21

2025年10月11日至12日,第四届世界马克思主义大会分论坛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明形态与治理体系”学术研讨会在北京大学英杰交流中心星光厅顺利举行。

10月11日下午,分论坛第一场次开始。会议由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式现代化研究院党委书记林建华教授和《马克思主义与现实》执行主编彭萍萍编审共同主持。




(上半场)

教育部科学研究发展中心研究员、原教育部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发展研究中心主任田心铭教授以“马克思主义与人类文明新形态的创造”为主题进行发言。聚焦中国对马克思主义文明观的发展,他指出,中国创造了不同于资产阶级文明的人类文明新形态,同时丰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文明观。他从三个方面总结了中国对马克思主义文明观的发展:第一,揭示了人类文明新形态不同于资产阶级文明的根本性质和基本特征。人类文明新形态的“管总、管根本”的性质,在于它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的文明形态。第二,习近平总书记阐明了不同国家、民族创造的文明的相互关系。文明是多彩的、平等的、包容的,文明交流互鉴是推动人类文明进步和世界和平发展的重要动力。第三,中国共产党阐明了各方面的文明建设及其相互关系,形成了全面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明建设的理论。


澳大利亚莫纳什大学Christopher Nyland教授围绕“世界一流大学建设的幕后:马克思主义与中国高校工会干部的职能”主题,分享了他基于长期观察中国高校工会职能的研究成果。他指出,对于中国高校来说,尤其是就学术研究而言,工会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以马克思主义思想为指导的中国高校工会,逐渐被赋予了更重要的角色,其工作核心在于遵循人民民主原则,致力于改善教职工的工作条件与福祉,并完善劳动争议解决机制。未来,立足马克思恩格斯关于工会的观点,需通过深化理论反思、加强改革措施等手段,进一步提升高校工会职能作用的可持续性与有效性。


东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任鹏教授以“深刻理解‘全过程人民民主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的重大意义与理论指向”为题,阐述了全过程人民民主“三化”的意义、含义与路径。他指出,“三化”对于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完善全面深化改革制度体系和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具有重大意义;在理论层面上,“三化”指通过制度、规范与程序,将民主理念、运行过程和实践经验固化下来,确保民主运转高效有序;在实践推进上,一是加强顶层设计和整体谋划,二是将党的领导与尊重人民首创精神相结合,三是强化法治与技术双重保障,提升制度运行效能。


安徽大学学术委员会副主任吴学琴教授以“进一步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和中华文化的影响力”为题作发言。就如何发挥中华文化智慧、共同应对百年变局下的风险挑战,她从五个方面展开分析:第一,进一步全面深化新时代党的创新理论落小、落细、落实的制度改革,以提升文化的思想引领力。第二,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健全人才选拔培养的体制机制和评价体系,加快构建因循发展规律的中国式现代化的自主知识体系。第三,进一步全面推进文化作品创造和文化遗迹保护的机制体制改革,增强文化的生产供给力。第四,进一步全面推进文化传播体制机制的改革,以提升文化的影响感召力。第五,进一步全面推进文化体制机制的系统改革,以提升文化的综合竞争力。


复旦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夏巍教授发言的主题是“中国式现代化蕴含的独特的文明观”。首先,她明确了中国式现代化文明观的基本内涵。指明了中国式现代化文明观的深厚根基与时代价值。其次,她从人与自身关系、人与自然关系、人与人关系、人与社会关系、人与世界关系五个维度,详细阐释了这一文明观以人民为中心的呈现方式。最后,她总结了从历史唯物主义的文明进步与文明交往两个向度,以及文明人的生成、文明共同体的生成、个体与共同体的统一等多个角度,总结了文明观的实现路径。

自由交流环节,与会专家就马克思主义如何对待不同文明形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中适用于其他国家的普遍真理等问题展开交流探讨。田心铭教授认为,文明是由人民在不同历史条件下创造的,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侧重于揭示人类文明纵向发展的普遍规律,马克思主义揭示的人类社会发展基本规律与总趋势,毛泽东思想中实事求是、群众路线等观点具有普遍适用性。

(下半场)

中国人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侯衍社教授发言的题目是“中国式现代化文明向度”。他结合中国式现代化五个方面的特征,总结了人类文明新形态的文明向度: 第一,中国式现代化坚持人民至上,彰显了人类文明新形态的人民性。第二,中国式现代化坚持共同富裕,彰显人类文明新形态的公正性。第三,中国式现代化坚持两大文明协调发展,彰显人类文明新形态的协调性。 第四,中国式现代化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彰显人类文明新形态的持续性。第五,中国式现代化坚持和平发展道路,彰显人类文明新形态的包容性。


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式现代化研究院党委书记林建华教授的发言题目是“中国式现代化新路、正道及世界性影响、历史性意义”。他指出,中国式现代化是人类历史上规模最大的现代化,也是当今世界上难度最大的现代化,是人类社会现代化的独特景观;中国式现代化摒弃了西方以资本为中心的现代化、两极分化的现代化、物质主义膨胀的现代化、对外扩张掠夺的现代化老路,实现了物质的现代化、精神的现代化、治理的现代化、生态的现代化和人的现代化的有机融合;中国式现代化的世界性影响和历史性意义在于,中国式现代化,打破了“现代化=西方化”的迷思、实现了对西方现代化理论的超越。中国式现代化,是一种全新的人类文明形态,为人类对更好社会制度的探索提供了中国方案。


巴西圣卡塔琳娜联邦大学中国研究所所长Raúl Burgos教授围绕葛兰西的文化领导权理论展开分享。他指出,葛兰西的“霸权”或“领导权”概念并非指单纯的支配,而是强制力量与道德、智力领导权的动态结合,强调共识的形成。这一理论是分析当前新自由主义国际秩序危机的有效工具。他联系现实,指出了意识形态与文化斗争在政治领域的关键地位,并肯定了中国在构建新的、更包容的全球秩序中扮演重要角色及其哲学提供的智慧。


华中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毛华兵教授以“唯物史观视域中的人类文明新形态”为主题作发言。他将文明形态划分为时间、地域、产业、民族国家及历史形态五种类型,指出人类文明新形态特指超越资本主义文明的社会主义文明,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与中国式现代化的独特表达。首先,“人类文明新形态”的提出是唯物史观所揭示的历史规律与当今时代特征深度契合的产物,是“历史必然性”与“主体能动性”的辩证统一。其次,他指出“新”特质体现在五个根本转变:发展路径从以资本为中心到以人民为中心;治理模式转向全过程人民民主;文化导向从文明冲突到文明交流互鉴;人与自然关系追求和谐共生;世界图景致力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最后,他提出通过高质量发展、深化改革开放、坚定文化自信和坚持胸怀天下,推动人类文明新形态的成熟与完善。


西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何博教授发言的题目是“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武装与中国共产党的群体思维方式优势”。他指出,中国共产党之所以“能”,一个关键维度在于其通过马克思主义理论武装所形成的群体思维方式优势。第一,系统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武装塑造了中国共产党人共有的思维方式,这种精神力量极大地增强了党的战斗力。第二,“六个必须坚持”是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群体思维方式的高度概括,系统回答了中国共产党人的价值取向、路径方法、思维观念和视域情怀这四个核心问题。第三,为使马克思主义继续赢得青年,必须革新其理论教育的话语表达和叙事体系,超越传统的政治化、知识化与学术化书写,构建更能打动新时代青年的传播方式。


自由交流环节,《马克思主义与现实》执行主编彭萍萍编审、复旦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郭丽双教授、哈尔滨工程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张金秋副教授围绕各自研究方向进行交流。南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Rocco Lacorte副教授、中共山东省委党校(山东行政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张传鹤教授、北京工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丁云教授等与会学者就中国式民主的新形态、社会主义国家的主要矛盾等问题展开探讨。


10月12日上午,分论坛举行第二场次交流。会议由武汉大学主流意识形态研究院院长项久雨教授和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副秘书长郝清杰研究员共同主持。


(上半场)

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副秘书长郝清杰研究员以“关于历史合力论的新思考”为题,系统阐述了恩格斯“历史合力论”对理解当代社会与个人发展的指导意义。他指出,面对当今世界在经济、政治、科技及精神领域的复杂混沌,“历史合力论”为解读当代社会中西方共同存在的复杂矛盾提供了科学框架,因而须对该理论进行再研究、再反思、再发掘。该理论强调人民群众是历史合力的根本推动者,只有站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立场反映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才能真正顺应历史发展趋势。该理论不仅适用于宏观历史分析,对个人发展具有现实指引作用,个人应努力使自身意志与发展方向同历史趋势、社会进步及人民根本利益相统一,方能更好地实现理想。


进步国际秘书处的干事Pawel Wargan围绕21世纪的社会主义民主和中国的全过程人民民主展开发言。他通过实证研究与跨国比较,阐述了全过程人民民主的核心特征与显著优势:第一,具有坚实的民意基础与法律合法性。中国的民主模式赢得了人民的广泛认同,这种认同既源于持续改善的物质条件,也基于其法律体系的合理性。第二,本质是服务于工人阶级和全体人民利益的社会主义民主。通过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将社会各阶层纳入决策过程,并坚持群众路线,确保治理活动始终以改善人民生活为中心。第三,体现为超越选举的、灵活持续的治理过程。中国的民主不局限于投票环节,而是贯穿于决策前、决策中和决策后的全流程,这构成了与西方模式的关键区别。


北京工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丁云教授发言的题目是“全过程人民民主对西方民主话语的解构与超越”。首先,她分析了西式民主话语霸权的叙事结构,总结西方民主对外霸权表现为篡改民主本意、强贴“普世价值”标签、假人权之名行强权之实、推行文化渗透四个方面。其次,她从价值取向、参与程序、治理效能和评价标准等维度,分析了全过程人民民主的话语建构,表明全过程人民民主以“人民逻辑”超越了西式民主的“资本逻辑”,突破了西式民主的“间歇性”参与,以“多样性”批判了西式民主的“普适性”话语,实现了对西式民主话语的批判与超越。最后,她从言之有力、言之有据、言之有理、言之有方等要点,给出了进一步提升中国民主话语权的推进策略。


北京邮电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孙存良教授在题为“党的领导决定中国式现代化根本性质的逻辑证成”的发言中,论证了党的领导对中国式现代化社会主义性质的根本决定作用。第一,党的性质宗旨奠定了现代化的价值根基。从价值原点决定了中国式现代化必然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整体利益、长远利益和根本利益。第二,党的初心使命指引了现代化的发展方向,使其领导的现代化必然坚持以人民为中心,赋予现代化的社会主义价值属性。第三,党的信仰信念与政策主张确保了现代化的实践走向,以此制定的基本经济制度、共享发展理念及全面从严治党等政策主张,在实践层面有效规避了两极分化等现代化陷阱,夯实了社会主义性质的实践基础。


吉林外国语大学21世纪马克思主义国际传播实验室主任李红霞教授以“中国式现代化:人的本质异化与复归的中国探索”为题作发言。第一,人的本质异化与复归是马克思主义人学的核心命题。她结合马克思关于宗教异化、异化劳动拜物教的批判和扬弃异化的共产主义理论,梳理了人的本质从异化到复归的文本理论线索。第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智慧解答。她强调,从毛泽东到习近平的探索历程,使中国成功找到了一条人的本质异化与复归、跨越资本主义制度卡夫丁峡谷的现代化道路,为中国式现代化奠定了理论与实践基础。第三,中国式现代化是对异化的系统性扬弃。中国式现代化在全过程人民民主、精神文明建设、共同富裕等领域的实践,正从政治、经济、文化等多维度为人的本质复归创造了现实条件,是充满挑战而又蕴含希望的文明进程。


北京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杨柳新副教授发言的主题为“中国式现代化的文明更新与文化主体性”。他指出,“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不仅是中华文明的伟大更新,更通过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为全人类的文明更新提供了中国方案,展现出超越国界的天下意义。中华文明更新植根于马克思与孔子相通的哲学智慧,孔子“大同-小康-新大同”的历史三段论与马克思“人的依赖关系-物的依赖关系-自由人联合体”的社会发展三阶段论在哲学结构上高度契合,二者都揭示了文明的辩证历程,为中国式现代化提供了深厚的思想根基。文明更新的实质是德性文明对理性文明的超越,推动以“德”统“理”的文明范式转型跃升,关键在于复兴整个中国德性文明的文化主体性。


自由发言环节,与会学者就全过程人民民主展开交流讨论。澳大利亚莫纳什大学Christopher Nyland教授肯定了中国在构建全过程人民民主这一更全面的民主模式上所进行的积极探索。丁云教授和 Pawel Wargan先生分享了关于中西方民主政治的见解。


(下半场)

武汉大学项久雨教授作了题为“美好未来:马克思主义的前途与命运”的主旨发言。他指出,马克思主义的前途与命运,是一个深刻的理论命题,也是一个重大时代课题。马克思主义自诞生以来,一直肩负着揭示社会规律、推动人类解放的重要使命。源于其内在的理论阐释力、实践规范力和时代适应力,囿于其资本主义批判、人类解放、理想社会构建的使命任务未竟,马克思主义在数智时代仍彰显着强大生命力。无论社会如何发展、时代如何演变,对资本主义的批判、与时俱进的自我发展和全人类解放是马克思主义一以贯之的主题。数智时代非但未曾宣告马克思主义的历史终结,反而为这一思想体系注入了更为新鲜的时代活力。马克思主义始终在突破时代桎梏的批判实践与顺应历史潮流的创新发展中不断前行,“前途光明、命运多舛、未来必胜”正是马克思主义“螺旋上升”美好未来发展前景的生动写照。


广西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徐秦法教授发言的题目是“政党交往推动中国—东盟命运共同体建设的思考”。他强调,党际交往通过高层对话、理论研讨等形式,能有效扩大国际“朋友圈”,促进政治互信与战略互利。他从四个层面提出了推动中国—东盟政党交往的具体思路:一是深化国内中国共产党与各民主党派的交流,为对外交往奠定坚实基础;二是重点加强与越南、老挝等马克思主义执政党之间的交流,以共同理念化解分歧,打造命运共同体建设样板;三是拓展与东南亚地区其他马克思主义政党的交往,共同落实关于建设命运共同体的倡议;四是广泛与东盟各国各类政党建立联系,以应对东盟作为世界经济增长新极和政党政治多变带来的机遇与挑战。


上海外国语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陈鹏教授探讨了如何以马克思主义指导国际化的精神生产来应对国际挑战来强化中华文明的引领力。他提出要突出三个重点和五个抓手。三个重点即对资本主义精神生产进行扬弃、利用人工智能等技术机遇,以及确保我国精神产品在解释力、解决力和感染力上具有显著优势。五个抓手具体为:一是发挥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加强党的领导;二是坚持以人民需要而非资本增值为中心发展精神生产;三是通过高质量产品和有效传播,打破不实言论,讲好中国故事;四是针对世界和平、发展等赤字,提供高层次精神产品;五是以先进精神生产为先导,反作用于物质生产,推动社会进步与人的全面发展。


中共山东省委党校(山东行政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张传鹤教授的发言题目是“以中国式现代化打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科学成功样板”。她指出,在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之间的“两制”竞争中,应该注意发挥“样板”的作用。恩格斯在多个文献中曾提到在社会主义运动中发挥榜样的作用。资产阶级政治家杜勒斯在其《战争或和平》中曾提出美国应在社会主义国家周边扶持一些资本主义国家如日本、德国,让它们发挥榜样作用,吸引社会主义国家的人民,以达到“和平演变”之效。科学社会主义也需要榜样引领。中国具备成为科学社会主义榜样的潜质。要发扬历史主动精神,以中国式现代化,打造科学社会主义的成功样板。我们可以通过中国共产党的自我革命,建设一种先进的政党文明;通过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领域的五大建设,建设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会文明和生态文明;通过先进的外交理念和实践,建设先进的对外关系文明;通过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建立强大的国防文明,以保卫包括自主选择发展道路的权利在内的各种正当权益。


复旦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郭丽双教授的发言主题为“马克思主义与当代俄罗斯现代化道路探索”。她指出,苏联解体后,俄罗斯陷入价值失序、国力衰退、认同缺失的三重危机,其现代化道路的核心困境在于文明定位与价值观的迷失。当前,以新保守主义为核心的强国叙事虽通过强调文明独特性,来试图回应“向何处去”的时代之问,但其内核仍未摆脱传统的威权与扩张主义。在此背景下,俄罗斯马克思主义正迎来复兴,许多研究流派尝试基于马克思的文明史观,为俄罗斯探索一条超越欧洲中心主义的现代化道路,并对中国经验表现出研究兴趣。她总结指出,新保守主义路径难以解决俄罗斯现代化的根本矛盾,俄罗斯需真正立足马克思主义文明史观,结合自身文明特质,并借鉴中国等国的成功经验,方能构建起一条超越资本逻辑、具有可持续性的现代化新路。


北京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助理教授朱思远以“关于全球治理倡议的丰富内涵及重要意义”为主题进行发言。他指出,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与联合国成立80周年的历史节点,面对全球治理体系变革的时代课题,习近平主席提出的“全球治理倡议”具有深远意义。该倡议内涵丰富,系统阐述了以主权平等为前提、国际法治为保障、多边主义为路径、以人为本为价值、行动导向为原则的核心理念。该倡议意义重大:一是与全球发展、安全、文明倡议共同构成了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系统方案;二是有力捍卫了以联合国为核心的国际秩序与二战胜利成果,回应了单边主义等历史逆流;三是为破解治理难题贡献了中国智慧,引领着全球治理体系朝着更加公正合理的方向发展。


华东师范大学哲学系博士后Rasmus Sandnes Haukedal引入理论生物学的概念和方法来探讨生态文明。他指出,生物体通过“组织闭合”形成一个内部相互依存、外部与环境持续“谈判”的约束网络,以此维持其生存与进化。将此模型引申至社会系统,可持续的社会体系同样依赖于与生态规范相一致的“社会约束”。他认为,资本主义的社会规范与生态约束存在根本性冲突,其无节制地扩张会削弱自然界的自治性,最终可能导致生态系统与资本主义体系自身的双重崩溃。他高度评价中国的生态文明建设,认为其提出了一种与生态约束内在一致的社会规范,是社会主义优越性的体现。最后,他呼吁哲学与科学界应发展新的马克思主义科学视角,并积极肯定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引领这条可持续发展道路上所展现的担当作为。


自由发言环节,与会学者还就国内外马克思主义研究关注的前沿问题进行了充分交流。在学者们的热烈讨论中,本场会议落下帷幕。

TOP